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控制疾病同时,如何做好血小板管理?来医院侯明教授的建议!
年4月16日,中华医学会第一次淋巴细胞疾病学术大会在成都召开,上午最佳治疗(bestavailabletreatment)分会场上,医院侯明教授围绕《淋巴细胞疾病血小板减少的综合管理》的主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分享。对于淋巴细胞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侯明主任表示:“淋巴细胞疾病血小板减少常继发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或与治疗相关,可能与免疫异常、疾病进展以及放化疗抑制骨髓巨核系统有关。”作为淋巴细胞疾病最常见的治疗相关并发症,放、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CIT)可导致疾病治疗剂量降低、治疗延迟甚至中止。血小板减少是如何发生的?图1.血小板生成和清除;A.骨髓中,巨核细胞生成受损、血小板生成素(TPO)信号缺陷和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共同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B.循环中,血小板的脾隔离、抗血小板糖蛋白的自身抗体和通过免疫和非免疫介导机制的药物诱导的血小板破坏,循环中的血小板可能被过早清除。血小板生成和/或清除失调可导致血小板减少。01
免疫异常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是免疫失耐受,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则是由于免疫功能紊乱造成下游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从而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和巨核细胞产板不良引起。02
放化疗直接抑制骨髓巨核系统
对早期造血细胞的杀伤造成巨核细胞生成减少
干扰巨核细胞的分化、发育、增殖、成熟,使得产板效率低下
影响了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凋亡途径,加速其破坏
图2.已知诱导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凋亡途径的药物汇总。蓝框突出显示外源性和内源性凋亡通路的关键标志物;绿框代表促进血小板凋亡的主要信号通路血小板减少的常见类型有哪些?※淋巴增殖性疾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放化疗相关的血小板减少(最常见)※免疫靶向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细胞免疫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CIT是指化疗药物对骨髓,尤其是对巨核系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和血小板过度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CIT的发生率美国一项针对43,例实体瘤CIT患者的调查显示,当使用以紫杉类、蒽环类、铂类、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时,患者CIT的发生率分别为21.9%、37.8%、55.4%和64.2%。由此可见,CIT是化疗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图3.CIT是多种化疗方案的常见问题▌CIT的特点CIT通常出现在化疗后3-4日,2-4周恢复;
血小板降低速度和幅度与化疗药种类、剂量、联合用药及化疗次数和个体差异有关;
剂量累积可导致CIT的从无到有或从轻到重,甚至不可逆。
表1.血小板减少程度和出血风险如何治疗淋巴细胞疾病血小板减少?治疗原则包括控制治疗原发病、输注血小板、应用促血小板生成药和rhIL-11。▌血小板输注尽管指南列出了血小板输注的指征(PLT10×/L伴出血;PLT10×/L伴高出血风险肿瘤,白血病等;PLT≥10×/L,但有重度出血或侵入性操作前),但侯主任的观点是尽量不输,除非临床已经发生出血。▌促血小板生成药侯明教授强调,为确保诊疗的规范性,给药前应进行骨髓穿刺,评估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和质量。此外,还要了解基线骨髓纤维化的程度。“目前可用的促血小板生成药主要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艾曲泊帕、阿伐曲泊帕、罗米司亭等。rhTPO和罗米司亭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的胞外段结合,艾曲泊帕、阿伐曲泊帕与受体的跨膜区结合。尽管各类药物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的结合区域和位点不同,但其下游信号通路一致,都能起到增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侯明教授补充道。图4.促血小板生成药的作用机制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可联合或序贯用药治疗单药难治患者,不同靶点的药物之间具有协同作用,以增加药效。表2.促血小板生成药的用法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对于使用TPO类药物期间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