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长歌行研学造纸术从灞桥纸到蔡

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xxzywj.com/m/

很久很久以前,文字还没有出现,人们在绳子上打结记事。到了商、周时代,人们已经能够用文字来记载事件。但在那个时候,文字被镌(juān)刻在乌龟腹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这就是甲骨文。春秋战国以后,人们把文字刻在竹片、木片上,或者书写在缣帛(jianbó,质地细薄的丝织品)上。然而,这些材料都有各自用的。好的缺点:动物骨甲来源稀少,竹片木片很笨重,縑帛又十分昂贵。中文字需要更加轻便、廉价的载体。

早在西汉年间,纸的雏形就已经出现。年5月8日,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工人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西汉墓葬,里面有一面青铜镜。青铜镜下面垫着像纸一样的麻类纤维的残片,专家把它定名为“灞桥纸”。

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灞桥纸

灞桥纸色泽暗黄,纸面较为平整柔软,呈薄片状。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纤维,夹杂有少量苎(zhù)麻。它的加工程度比较低,所以还不能被认定为真正意义上的纸。但是,它已经具有纸的雏形,在纸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到了东汉,宦(huàn)官蔡伦看见皇宫里的文书日益增多,批阅起来很麻烦,就琢磨能用什么便宜、方便的材料来替代缣帛呢?一有空闲,蔡伦要么闭门谢客,潜心研究,要么走出家门,到民间查访。

蔡伦头像

一天,蔡伦出城游玩,忽然看见溪流上漂着一簇(cù)枯枝,上面挂着一层白色絮(xù)状物。蔡伦心生好奇,便把它捞起来仔细查看:这东西扯扯挂挂,犹如丝绵。蔡伦立刻联想到,皇家工坊里制作丝绵,茧丝漂洗后,丝絮留在篾(miè)席上,晾干后将下丝絮交织成的薄片,就制成了蔡伦头像书写用的缣帛。蔡伦发现从溪流中捞上来的东西,跟那丝絮十分相似,便向溪边的农夫询问。农夫说:“这是涨水时冲下来的树皮、烂麻扭到一块儿,在水里泡的时间长了,又沤(òu,长时间地浸泡)又晒,就成了这样的烂絮。”

蔡伦脑中忽然来了灵感,脸上露出难以掩饰的笑容。

几天后,蔡伦带领技工来到溪边,就地取材,试着制造溪流中的“烂絮”。剥树皮、捣碎、泡烂,加入沤松的麻缕,制成浆汁,然后用竹篾抄出薄薄一层晾干,揭下来便是一张“纸”。可是这样的纸不结实,很容易折烂。蔡伦便又尝试着将破布、烂渔网捣碎,掺进浆汁中,再制成的纸便不容易扯破了。自然晾干太费时间,蔡伦带着大家盖起了烘焙(bèi)房,把湿纸贴到墙上烘干,不仅快,而且纸张平整。

汉和帝元兴元年(年),蔡伦将纸进献给皇帝。皇帝用后龙颜大悦,诏告天下,推广造纸技术。蔡伦因造纸有功被封为侯,封地在今天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龙亭镇龙亭村。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纸称作“蔡侯纸”,蔡伦国此被尊为“纸圣”。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不仅在中国大地上迅速普及,还走向了。界。魏晋时期,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传入阿拉伯;12世的由阿拉伯传至欧洲,而后传遍世界。纸张的出现,对文化的继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史的进程.

01古代造纸工艺流程

下面是一张汉代造纸的流程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的纸是怎样造出来的。

1.切麻:将浸泡软化后的树皮、麻料等原料切碎。

2.洗涤:将原料在水中淘洗。

3.浸灰水:将原料浸润在石灰水中,加速植物纤维的分解。

4.蒸煮:加温使植物纤维进一步分散。

5.春(chōng)捣:取出煮烂的原料放在石臼(jiù)里用力春成泥糊状。

6.打浆:捣烂后的原料用水调配,使纤维彻底分离并浸透水分,成为纸浆。

7.抄纸:将纸浆倾倒人纸槽里面,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层纸膜。

8.晒纸:利用阳光或烘焙房将纸膜晾晒或烘烤干。

9.揭纸:将干了的纸小心揭下。

今天,在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边上的北张村、周至县九峰乡的起良村里,仍然有古法造纸的手工作坊在运作。古老的造纸工艺在这里延续着,却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gāng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weiw.com/jzqys/21509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