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历史学家一致认为造纸术发明于距今年前的汉朝西汉时期,后经过东汉蔡伦的改进,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造纸技术。但是古代时的纸张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纸张完全不一样。如今的纸张的材料基本上比较廉价的植物纤维和非植物纤维,而在西汉以前纸张却是一种奢侈品,其主要原料是蚕丝,后来由于西汉时期的造纸术发明,又经过东汉时期的改良,用黄麻、布头、破履为等廉价的原料来代替昂贵的蚕丝,纸张才得以走进千家万户,由于这个时期纸张的原材料基本以黄麻为主,因此纸张的最早名字就是“麻纸”。
在我国古代,麻纸不仅承担着纪录信息,传播文化的作用,而且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从而对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诞生于西汉劳动人民智慧的麻纸
1、麻纸的诞生
在纸张出现以前,竹简、布匹、动物的皮等是古人记载重要信息的主要载体。这些材料一方面获得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书写与保存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于是古人急需一种替代物,容易获得并且方便书写与保存。偶然间劳动人民发现在以蚕茧制成丝绸的过程中,飘絮工序完成以后的竹席上会留下一层薄薄的纤维,晒干后便可以从竹席上整体揭下,可以用毛笔在上面书写,字迹清晰,可以长久保存。这就是纸张的最早雏形,历史学家们称它为“赫蹏”或“方絮”。但是这种纸张的成本昂贵,产量也极少,只解决了“方便书写与保存”的问题,而在“容易获得”上并没有起到什么明显的效果。
竹简
西汉时期,劳动人民发现用黄麻为主要原料,以制作丝绸的飘絮技术为主要制作方法,就能得到一种结实耐用的布纸,也就是后来的麻纸。而相对与蚕茧,黄麻就较为容易获得,而且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研究,发现许多含麻的破布也能用于造纸,自此才真正的解决了容易获得并且方便书写与保存的问题。
而在西汉时期,尽管已经完全解决了原料问题,但这个时候的造纸术还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造出完美的生活用纸。从考古发现来看,西汉初年的古墓里,虽然已经有记载着文字的麻纸出现,但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记载文字信息的的主要载体还是竹简、木牍。这就说明当时的麻纸还没有广泛运用,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的书写阅读习惯还没有转变过来,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当时的麻纸工艺质量还不过关,还没有办法适应人们的各种要求,不能被社会认可。
2、蔡伦对于麻纸的改良
东汉时期,蔡伦兼任尚方令时,掌管尚方,这“尚方”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尚方宝剑,这个部门一开始确实是专门为皇帝制作尚方宝剑的部门,渐渐的演变为制作各种宫中器物的机构,聚集了一大批全国各地顶尖的能工巧匠,这就为蔡伦改良造纸术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平台。
如今我们提到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的时候喜欢把造纸术归功于蔡伦,这其实是不正确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但蔡伦在这其中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反复实现,终于发现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这些廉价的原料皆可当成造纸的原料,这就为纸张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木牍
蔡伦的最大功劳还不在原材料上,而是统一并制定了严格的造纸技术。在他之前,造纸的工匠们没有统一的造纸工艺标准,制造出来的纸张颜色、厚度、平整度都参差不齐,而蔡伦则是定下了一系列的工艺流程与标准,规定了备料、蒸穰、洗料、碾穰、淘穰、制浆、打捞、榨水、上墙、撕下扎捆、刀切剪齐等72道工序的严格标准,缺一不可。这套工艺至今还在被许多手工造纸的民间工坊所采用,可见这已经是非常成熟与完美的一套工艺了。
工艺完美了,接下来就是对纸张的要求。蔡伦按照纸张的用途对纸张的厚度、颜色、平整度甚至是花纹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终于在公元年制成了成熟完美的“蔡候纸”,而经过他改良后的造纸术也随着汉和帝刘肇的下令推广而成为了全国统一的造纸技术。
糊窗户的最佳神器,成为生活居家“神器”
蔡伦改良后的造纸术可以制造出大量价廉物美的麻纸,这些麻纸的出现在某些方面彻底的改变了古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一项重大发明,应用于方方面面,成为生活居家“神器”。
1、记载信息
麻纸最广泛的用途便是记载信息。由于麻纸轻便、平整、便于书写,方便保存的特点,再加上物廉价美,很快就替代了竹简、木牍、布匹等,成为了第一大信息载体。上到臣子们的奏章,下到儿童们的课本,无一不采用这种轻便耐用的麻纸。可以说这是麻纸对古人们生活最大的影响,彻底的改变了人们书写与阅读的习惯,对文化传播、信息保存起到了空前巨大的作用。
2、书画用纸
麻纸是中国书画家们最早用于书画作品的用纸。史学家们公认我国最早的的书法作品就是西晋文学大家陆机的《平复帖》,经过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反复的鉴定,可以认定这幅《平复帖》的用纸就是早期的麻纸。除了这幅《平复帖》,还有许多堪称国宝的书画作品都是以麻纸为载体的,篇幅有限,笔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古代书画家们为什么喜欢用麻纸来创作?当然首先是麻纸张便于书画,虽然也有用绢布的,但相对于麻纸,绢布的价格还不能被许多人接受。第二点才是最重要的,文人大家谁不希望自己的得意作品可以流芳百世,可以一代又第一代的传给后人?而书写在麻纸的墨迹,画在麻纸上的颜料可以千年不变,虽然当时的书画家是不可能想到麻纸竟然可以将他们的作品如此完好的传到我们手中,但在当时他们再也找不到比麻纸更好的载体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宋朝,麻纸才被更能展现书画家们的创意的宣纸代替。
3、包装用途
在麻纸出现之前,重要物品或是商品的包装材料一直是树叶、竹子、荷叶、芭蕉叶、动物皮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虽然获取并不难,但除了在保护物品的方面还算差强人意,美观方面就惨不忍睹了,而且由于是天然的材料,在尺寸、规格、形状方面只能是听天由命了,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统一。
而随着麻纸的出现,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结实、柔韧的麻纸不仅能在物品的运输过程中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在包装的尺寸与规格上也能完全统一起来。更加令古代商人们喜爱的是,这种麻纸包装,由于方便书写与印刷,还能起到极大的品牌宣传效果,令自己的商品能使更多的人知晓。
4、糊窗户的最佳选择
这是麻纸除了作为信息载体以外,对古人生活最大的影响。窗户是每家每户都有的,透光透气,保护隐私,遮蔽风雨,但在麻纸出现以前,糊窗户的原料却是非常珍贵的。一般来说是用云母薄片,或者是动物骨胶压制的薄片,这对平常百姓们来说是没有经济实力可以承受的,因此一般的百姓基本上都是用布制品来糊窗户。布匹虽然可以解决透光性问题,但在价格上还是偏贵,而且清洗,更换也非常不方便。
古代麻纸
麻纸问世以后,立刻就被人用于糊窗户上,麻纸的透光性自然不用说,关键是足够坚韧。经过改良,劳动人民还发明了专门用于糊窗户的麻纸,不仅不容易破,而且还能防雨,古代人的房屋的排水系统已经做的非常好了,因此用这种麻纸来糊窗户足够遮挡风雨。
用麻纸糊窗户相比云母薄片,动物骨胶压制的薄片,布制品来说,除了成本便宜以外,更容易更换,发现窗户纸破损后,只需更换相对应之处的麻纸即可,真正是随破随换。至于清洗就更没问题了-根本用不着清洗!可以说麻纸的出现,完全改变了古人的生活方式,令“糊窗户”这项原本繁琐的工作变得如此的方便与快捷,从这一点上来说,麻纸是功不可没的。
5、纸制服装
麻纸用在窗户上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御寒的作用,聪明的古人便立刻想到了是不是也可以用在服装衣物上。尤其是在一些年景不好的年代,麻纸就真的成为了衣服的替代品。这就产生了中国服装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纸衣文化。由于麻纸的原料本身就是与衣物非常相似,在古人们缺少衣物的时期,用麻纸来制作的衣物就逐渐为世人所接受。
事实也证明麻纸制成的衣物在保暖御寒上丝毫不比布匹表现的差,而且由于文人们的推崇,尤其是宋朝,人们穿纸衣的现象比比皆是,还创造出不少纸衣制作工艺。《文房四谱·纸谱》记载:“亦尝闻造纸衣法,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两煮之。不尔,蒸之亦妙。如蒸之,即恒洒乳香水,令热熟阴乾,用箭干横卷而顺蹙之。然患其补缀繁碎,今黔歙中,有人造纸衣段可如大门阖许。近士大夫征行亦有衣之,盖利其拒风于凝冱之际焉”。这说明穿纸衣在当时已经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时尚了。
总结
麻纸诞生于西汉,但由于长久以来的书写阅读习惯,以及不完善的造纸工艺,麻纸并没有被广泛的运用与人们的生活之中。东汉蔡伦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以后,改良了造纸工艺,从原材料与制作工艺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物廉价美的麻纸风行全国。同时,麻纸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无论是在纪录信息、还是在书画作品载体、商品包装、日常生活方面,麻纸都造成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善了古人的生活品质,加快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中国造纸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
2、《科学技术史科技卷·造纸术》
3、《制浆工艺与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