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哪家便宜 https://m.39.net/pf/a_4591460.html

主干知识梳理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郡国并行制

(1)释义: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国,分封制与郡县制两制并行。

(2)性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3)结果

①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②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叛乱,后被平定。

3.“文景之治”

(1)背景:汉初,人口税减,社会经济极为残破;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结果: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理解提升:

1.细节点拨:汉朝建立之初,利用民众对秦王朝严刑峻法的不满,顺从民意,进行了政治改革。为与民休养生息,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

2.概念阐释:“文景之治”,指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的汉朝初期,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

二、西汉的强盛

1.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①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②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官吏选拔制度——察举制;④监察制度——在地方设刺史,对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⑤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实行算缗告缗,抑制工商业者,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3)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开拓疆域,发展对外关系

(1)出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2)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丝织品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

(3)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深化理解:

1.对盐铁官营制度的评价

(1)积极作用:盐铁官营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局限性: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等。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灭亡与王莽政权

(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2)王莽政权:王莽推行的改革措施不切实际,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纷纷起义,23年,王莽政权被推翻。

2.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光武帝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整顿吏治,轻徭薄赋,释放奴婢,发展文教,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1)外戚宦官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各谋私利,相互争斗,政治黑暗。

(2)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3)黄巾军起义: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发动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4)地方割据: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深化理解

(1)“光武中兴”,一是指光复汉政权,二是指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三是指汉王朝再次出现盛世景象。

(2)外戚干政现象

外戚亦称外家,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指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政的现象,外戚干政现象是君主专制下皇权专制的结果,反映了宗法观念的延续,往往会造成政治黑暗或朝廷内部矛盾斗争激烈。

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成就

(1)《史记》:司马迁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2)《汉书》:班固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成就

(1)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是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医学和科技

(1)医学

①《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纸术: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理解提升:

1.概念阐释:纪传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纪传体始于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2.知识拓展:我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变化: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素养提升

一、全面理解“汉承秦制”

1.“汉承秦制”的表现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如御史大夫。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实施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4)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作用

(1)积极作用:巩固了新兴的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政权;维护了中国统一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原与边疆的交流;形成了一套封建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

(2)消极作用:皇权无限扩大;封建特权制度化、普遍化;封建道德、礼教体系化。

二、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者吸取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具体措施如改进农具、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兴修水利等。

3.科技的进步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4.各族人民间的交往和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唯物史观:“休养生息”,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上看,其旨在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恢复。

三、汉武帝的强盛之道

政治:①颁布“推恩令”;②中外朝制度;③察举制度;④刺史制度;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经济: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③推行均输平准;④颁布算缗、告缗令

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民族关系: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漠南、河西、漠北之战;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③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对外关系:①张骞通西域;(汉宣帝时期(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②开通丝绸之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weiw.com/jzqyf/2150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