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古法造纸术
走进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马海村,冬雨一直下,路两旁的毛竹被洗涤得更为翠绿。听村里老人说,这可是造纸的上好原材料。
七拐八弯,跳跃着避开积水洼地,前方,一间20平方米大小的老屋坐落在梯田拐弯处。屋旁,两三个不大的水池正泡着刨好的嫩竹。村干部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古法造纸作坊。站在作坊里,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烘烤纸张的火墙,过滤用的竹帘,起凝固作用的“滑水”,放浆纸的水槽……
60岁出头的第四代古法造纸传人蒙焕斌正在水槽边用竹帘抄纸浆:入水、捞起、掀起……动作娴熟。他边操作边告诉记者,整个造纸过程要经15个环节72道工序:砍料、刮青皮、破料、泡料、洗料、踩料、入槽、抄纸、压纸、揭纸……“造一张好纸需要花整整一年的时间”!他接着介绍,原材料用的竹子是仅长出两节、最鲜嫩的毛竹,刮去外皮,用山上流下的泉水就石灰在屋外的水池里浸泡四五个月,泡软后的嫩竹再经泉水反复冲洗,换到另一池子里继续泡上数月。
记者看到,软绵的嫩竹在蒙焕斌弟弟蒙焕武反复踏踩下,变成了泥状。接着蒙焕武将泥状嫩竹放进水槽里,用长长的木勺搅拌均匀,随后蒙焕斌把竹帘往水池一抄,猛地上提,竹帘上一层薄薄的金黄色的纸张雏形初现。
“这道工序叫抄纸,也是最讲究技术的活儿,操纸师傅每一个细小动作都可能影响纸质。”蒙焕斌说,“抄纸全凭经验和手感,一张纸片的厚薄、均匀,全看抄纸人的水平高低,入水过深,竹帘上的纸浆过多,纸张就过厚;入水太浅,纸张又会过于单薄。”
忙碌一上午,“战绩”就是那上百张叠加在一起、状似水豆腐块的湿漉漉的纸张。“这足足有一米多高,成绩还不错嘛。”听到记者的夸赞,蒙焕斌笑了起来:“榨干水后,这还不足半担呢!”面对记者的困惑,蒙焕斌解释道:“我们这儿是一担40刀,一刀80张。我们4人分工,一天8小时做下来,也仅能生产20刀。”
蒙焕武比较年轻,榨干纸的重活自然落在他头上:先在纸堆上码上几个木块,将几十公斤重、面盆大小的长木头架上去,再使出吃奶力气一点点往下压。逐渐,原一米多高的“豆腐块”只剩下不足半米高。
将八成干的黄灿灿的纸张小心翼翼地一张张揭起,刷在正燃烧着熊熊炉火的火墙上烘干。“今天下雨且天气寒冷,才用烧火,平时拿到太阳底下晒着自然干是最好的。”蒙嫂边熟稔地刷着纸张边和记者唠叨。一旁,整齐码放着已做好的纸张,隐隐散发出竹子的清香。
整个造纸过程,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里记载的“斩竹漂塘”“荡料入帘”等相吻合,完整再现古代造纸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