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指南甲状腺疾病篇消瘿散结千载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s://m-mip.39.net/nk/mipso_5153159.html
医院甲状腺科热线-《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瘿者,如缨络之状而得名”,俗称“大脖子”。其特征是多发于颈部,漫肿或结块,但皮色多不变,也不疼痛,缠绵难消,且不溃破。临床上以气瘿、肉瘿和石瘿为常见。气瘿多由忧恚怒气情志所伤,以致情志抑郁,肝失条达,遂使肝旺气滞,留结于喉,积久聚而形成。肉瘿多由气郁、痰湿凝结而成。石瘿多由气郁、痰湿、瘀血凝滞而成。“瘤”乃瘀血、浊气、痰滞停于组织之中而产生的赘生物,临床有气瘤、肉瘤、筋瘤、血瘤、骨瘤之分。究其病因病机,气瘿为肺气失宣,肉瘤为脾失健运,筋瘤为肝失所养,血瘤为心火妄动,骨瘤为肾气不足。气瘿一般颈部呈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皮色正常,不疼痛,按之濡软,部分病例肿胀过大而下垂,仅局部沉重,逐渐肿势增加,往往喜则消,怒则长。严重者可伴呼吸困难、发音嘶哑等症状,治宜理气,解郁,消肿。肉瘿在结喉正中附近有单个或多个肿块,呈半圆形,表面光滑,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按之不痛。女性多发于男性,临床亦可伴有性情急躁、易汗、胸闷、心悸、脉数、月经不调等症,治宜化痰,软坚,开郁。石瘿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甲状腺瘤,其肿块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随吞咽动作的移动减少或推之不移。女性多发于男性,严重时疼痛可牵引至耳、枕、肩等部,并可走窜;压迫气管可致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使吞咽困难,压迫声带可使发音嘶哑等;往往预后不佳。治宜化痰软坚,开郁行瘀。气瘤好发于躯干部,也可见于面部及四肢,无寒热症状,随喜怒而消长,软而不坚,皮色如常;治宜宣肺调气,化痰散结。肉瘤好发于颈、肩、背、前臂等处,软如棉,硬如馒,皮色不变,形如覆碗;治宜健脾益气,开郁化痰。筋瘤好发于下肢,坚而色紫,青筋盘曲,甚者形如蚯蚓;治宜清肝解郁,养血舒筋。血瘤常发于唇、颈、四肢,色呈紫红,软硬间杂,皮肤隐约有红丝缠绕一般,压之可缩小,偶可擦破血流不止;治宜凉血养血,抑火滋阴。骨瘤好发于肩关节下方或膝关节上方;初期隐痛,生长发展较慢,后期则疼痛难忍,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紧贴于骨,推之不移,不化脓;治宜补肾益气,散肿破坚。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在中医著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瘿病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而《吕氏春秋·尽数篇》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现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三国志·魏书》引《魏略》谓:贾逵“发愤生瘿,后所病稍大,自启愿欲令医割之”,而曹操劝告贾逵:“吾闻‘十人割瘿九人死”,,这个历史故事说明,在公元三世纪前,已经进行过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人于脉,搏颈下而成之。”“诸山水黑土中,山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到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表明此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圣济总录·瘿瘤门》指出瘿病以山区发病较多,“山居多瘿颈,处险而瘿也”。并从病因的角度将五瘿作了归类,“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主要根据瘿病局部证候的不同,提出了瘿病的另外一种分类法:“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并谓“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儒门事亲·瘿》谓:“海带、海藻、昆布三味,皆海中之物,但得二味,投之于水瓮中,常食亦可消矣”,以之作为防治瘿病的方法。《医学入门.外科脑颈门.瘿瘤篇》又将瘿病称之为瘿气或影囊,“原因忧恚所致,故又曰瘿气,今之所谓影囊者是也”。诸病源候/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功效,并记载了在用黄药子酒治疗瘿病时,“常把镜自照,觉消便停饮”及“以线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的观察疗效的方法。《外科正宗·瘿瘤论》提出瘿瘤的主要病理是气、痰、瘀壅结的观点,“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消坚”。该书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杂病源流犀烛·瘿瘤》说:“瘿瘤者,气血凝滞、年数深远、渐长渐大之症。何谓瘿,其皮宽,有似樱桃,故名瘿,亦名瘿气,又名影袋。”指出瘿多因气血凝滞,日久渐结而成。本病主要包括以颈前结块肿大为特征的病证。西医学中具有甲状腺肿大表现的一类疾病,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瘤,以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疾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和饮食及水土失宜,但也与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

1.情志内伤

由于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思郁虑,使气机郁滞、肝气失于条达。津液的正常循行及输布均有赖气的统帅。气机郁滞,则津液易于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则形成瘿病。其消长常与情志有关。痰气凝滞日久,使气血的运行也受到障碍而产生血行瘀滞,则可致瘿肿较硬或有结节。

2.饮食及水土失宜

饮食失调,或居住在高山地区,水土失宜,一则影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生痰;二则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痰气瘀结颈前则发为瘿病。在古代瘿病的分类名称中即有泥瘿土瘿之名。

3.体质因素

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关系,遇有情志、饮食等致病因素,常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及肝郁化火等病理变化,故女性易患瘿病。另外,素体阴虚之人,痰气郁结之后易于化火,更加伤阴,易使病情缠绵。

由上可知,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理,日久引起血脉瘀阻,以致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部分病例,由于痰气郁结化火,火热耗伤阴津,而导致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其中尤以肝、心两脏阴虚火旺的病变更为突出。瘿病初起多实,病久则由实致虚,尤以阴虚、气虚为主,以致成为虚实夹杂之证。

瘿病多见于女性,以离海较远的山区发病较多。颈前结块肿大是本病最主要的临床特征,其块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肿块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甚至表现为推之不移。肿块开始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增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本病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部分有阴虚火旺病变的患者,则出现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面赤、脉数等症状。

为便于辨证治疗,在继承古代论述的同时并汲取现代应用中药防治瘿病的研究成果,可将瘿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归纳为三种类型:1.瘿囊:一般颈前肿块较大,两侧比较对称,肿块光滑、柔软,病程久者可扪及结节;2.瘿瘤: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或两侧均大。瘿肿大小多如核桃,·质常较硬。病情严重者,肿块增大迅速,质坚硬,结节高低不平,且有较明显的全身症状;3.瘿气: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肿块对称、光滑、柔软。除局部瘿肿外,一般均有比较明显的阴虚及火旺的症状。

01

多见于女性,以离海较远的山区发病较多。

02

颈前结块肿大,其块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03

基础代谢率(BMR)、甲状腺摄碘率、血清总甲状腺素(W4)测定及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测定等试验,以及必要时作X线检查等,有助于鉴别瘿病的不同类型及了解病情的不同程度。

瘿病需着重与瘰疬及消渴相鉴别1.瘰疬鉴别的要点,一是患病的具体部位,二是肿块的性质。瘿病的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正如《外台秘要·瘿病》说:.“瘿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旁也”;而瘰疬的患病部位是在颈项的两侧,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胡豆大,个数多少不等,如《外科正宗·瘰疬论》描述说:“瘰疬者,累累如贯珠,连结三五枚。2.消渴病瘿病中阴虚火旺的证型,常表现多食易饥的症状,应注意和消渴病相鉴别。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出现,尿中常有甜味,但颈部无肿块。瘿病的多食易饥虽类似中消,但不合并多饮、多尿而颈部有瘿肿为主要特征,且伴有比较明显的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等症状。

1.辨证候之虚实瘿病以气、痰、瘀壅结颈前为主要病机,所以一般属于实证,其中应着重辨明有无血瘀。病程久后,由实致虚,常出现阴虚、气虚的病变及相应的症状,其中以心、肝阴虚尤为多见,从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辨火热之有无瘿病日久每易郁而化火,应综合症状和舌脉辨别其有无火热,若有,则应辨别火热的程度。

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原则。

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应适当配合活血化瘀。

肝火亢盛及火热伤阴者,则当以清肝泄火及滋阴降火为主。

医院◆医保定点

丨预约挂号方式如下

-拨打热线,根据工作人员提示提供患者信息及预约日期、预约医师.

在线预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weiw.com/jzqyf/2146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