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
胸腔穿刺的禁忌证
(一)凝血功能障碍或有出血倾向。
(二)大咯血。
(三)穿刺部位胸壁组织有急性化脓性感染。
(四)穿刺部位疑肺包虫病可能者。
(五)不能合作或有精神异常患者。
第二题
腹腔穿刺并发症及处理
(一)出血
如穿刺时,注射器内有鲜血抽出,应即停止操作,拔出穿刺针,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局部加压包扎,并定时测定心率、血压等生命指标,必要时可以使用止血药物,如立止血、巴曲亭等。
(二)穿入肠腔
穿刺时,针头进入肠腔可引起肠穿孔,此时,应保持注射器的负压状态,并拔出穿刺针。术后应注意观察腹部体征,必要时,可摄腹部平片以除外肠穿孔可能。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预防腹腔感染。
(三)腹水渗漏
常见于大量腹水者,穿刺时皮肤至腹腔的针道形成直线通道是主要原因。为防止腹水渗漏,穿刺时,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针垂直穿入皮下,在皮下潜行1cm左右后再垂直穿入腹腔。如已经发生渗漏,则嘱病人仰卧或向非穿刺点方向侧卧,减少穿刺点压力,渗液处可用蝶形胶布或火棉胶固定。
(四)腹腔感染
腹腔穿刺术后,如患者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时,应疑及腹腔感染可能,此时,应作血液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检查、抽取腹水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一旦怀疑腹腔感染,应及早应用广谱抗生素和甲硝唑治疗。
第三题
中心静脉压监测的意义
(一)中心静脉压正常参考值:5~12cmH2O
单次测定值的参考意义有限,要注意连续多次测定结果的变化和趋向,及其与治疗的关系,以作为治疗的参考。由大隐静脉插管时,任何能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均可使所测定值偏高,判断结果时应将此项因素考虑在内。故经上腔静脉测压数值较为可靠。
(二)中心静脉压5cmH2O
1.患者血压正常表示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应补充血容量,至中心静脉压到正常水平。
2.患者血压低于正常,表示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应静脉补充血容量至中心静脉压提高到正常水平。
(三)中心静脉压5~12cmH2O
血压低于正常,表示患者有心功能不全,或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可试用5%葡萄糖溶液~ml于5~10min内从导管内输入,如中心静脉压上升3~5cmH2O,表示患者有心功能不全,应予强心、利尿、限制补液治疗(1分);如中心静脉压不升高,则表示患者为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可继续补液治疗。
(四)中心静脉压12cmH2O
1.如患者血压低于正常,表示有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过多,则应强心、利尿、限制补液治疗。
2.如患者血压增高或正常,则表示容量血管过度收缩,循环阻力增加,则应使用扩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第四题
骨髓穿刺的步骤
1骨髓穿刺部位
髂前上棘是较常采用的穿刺点,患者取仰卧位。
2
穿刺步骤
用甲紫棉签标记穿刺点,待干燥后,先后用2%碘酊,及70%乙醇行穿刺部位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点,消毒范围约10cm左右。
术者带口罩及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于穿刺部位,局部用0.5%利多卡因行浸润麻醉,经皮内、皮下,直达骨膜。拔出针头后,用手按摩注射处至麻醉药物扩散为止。
检查骨髓穿刺针与20ml注射器是否完好配合,有无漏气,根据穿刺部位固定骨髓穿刺针的深度,使其能恰好达到骨髓腔内合适的部位。
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骨髓穿刺针垂直于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骨面进针。针尖刺入皮肤达骨面,然后垂直用力左右旋转钻入骨质,当突然感觉阻力降低,穿刺针已能固定于骨内时表示骨髓穿刺针已进入骨髓腔。
拔出骨髓穿刺针的针芯,针芯尖部抹在手套上,如针尖已入骨髓腔中,则此时手套上可见到闪光的油珠和少量血迹,此时将穿刺针连接不漏气的20ml注射器,适当用力抽吸骨髓液约0.1~0.2ml,即见到红色骨髓液刚进入注射器口时,即停止抽吸。
拔出注射器,将骨髓液注于清洁载玻片上,由助手迅速用清洁推片制作5~6张骨髓涂片。
抽吸骨髓液完毕后,将针芯重新装入穿刺针内,左手持无菌纱布置于针眼附近,右手持穿刺针,左右旋转向外拔出穿刺针,局部用2%碘酊消毒后,用无菌纱布盖住穿刺点,按压1~2min后用胶布固定。
第五题
甲状腺穿刺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征
1.临床体检可及的或影像学发现的结节,不能确定良恶性的患者。
2.有各种甲状腺癌史或甲状腺癌家族史,临床发现甲状腺结节者。
3.合并甲状腺肿大,临床不能确定其原因者。
4.需鉴别桥本氏甲状腺炎和Graves病的患者。
5.甲状腺囊肿的患者。
6.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患者。
禁忌征
有严重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1
END
1
九月钟林
祝同学们
暑期愉快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