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修复是古籍保护的一种常见方式和重要手段,靠着修复师们的一双双巧匠之手,“生命垂危”的珍贵古籍获得重生之机,由此使得其所承载的文物、文献价值得以延续。甘肃省古籍总藏量余万本,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多年来,不少古籍就是在省古籍保护中心那些默默无闻的古籍修复师手中得以“康复”。
由于自然、人为等因素,造成古籍会出现虫蛀、鼠啃、酸化、油污、撕裂等各种破损情况,修复师把这种情况叫做——书病。既然生病了,就需要看病。修复的过程,就如看病,也讲究“望闻问切”,这个工序并不亚于医生给人看病的过程。“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这是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要求古籍修复师所具备的本领。在复杂的修复工序中除了要具备这些本领外,修复的工具也尤为关键。高倍放大镜、马蹄刀、喷壶、毛笔、起子、镊子、尺子、剪刀、铅笔、木槌、针锥、刷子……近30种工具一样都不能少,每一种工具在整个修复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
一本书从书库提取后,整个修复工序是极其复杂的,首先要拍照存档,记录下古籍现存的种种病害,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所有的存档记录工作,都要事先征得古籍所有人的同意。然后进行拆页、编号、选配补纸,明清刻印书的纸张,如今已经很难找到,现在普遍采用染色仿古纸或专门请传统手工造纸的师傅按古籍纸的结构配方而制作,但也必须在几十种纸中选择出能与原纸张接近的纸来修复。
最难的是拼凑碎片,有些被虫蛀的古籍已经成碎片化,最小的碎片不到一厘米大,要找到它在书中原来的位置实在是困难。即便这样,他们也要尽力找到进行修补,实在是找不到的,也要将碎片包好,随书保留,希望将来有技艺更好的人能继续修复。因为很多的古籍书页都已经酸化,所以除酸是在修复前必须进行的工作,将特殊配置的药水喷洒在书页上,再经过晾干数日,才能完成除酸的工作。
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后,才能开始正式修补。将新的纸张轻轻放在破损处,用毛笔轻轻沾取特制的浆糊按在此处,同时用湿毛巾轻敷掉周围浆糊余迹。看似简单的过程,要做到修旧如旧可不是想象中那般简单,稍不留神就会对古籍造成二次破坏。古籍在大致修复完毕后需要进行压平,每本古籍都要压上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保证书页的平整。“书平口正”是修复的基本要求,装订前需要将书页裁剪整齐。
修复的古籍在经过压平后,就开始重新装订,给书页打孔更是需要小心翼翼,否则,一不留神装订孔打偏了位置,修复工作就可能需要重新来过。润湿压平、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结、装订……几十道工序一一完成后,一本书就修复完成了。修复最讲究的是“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恢复古籍本来的面貌,所以每一道细小的工序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金镶玉”是古籍修复方法之一,自清代就存在,是比较古老的一种。“金镶玉”是指通过在书页里面衬上白纸,使书页的三个边都镶衬出白色,再用纸捻将衬纸与书页重新装订。因为原书页发黄,加之新镶的洁白的衬纸,得名‘金镶玉’。这种修复方式,不仅让散落、尘封民间的古籍‘涅槃重生’,而且能达到使原书页不易再受损以及可逆修复的目的。省图书馆修复中心抢救修复出一批剧本属清末民初西北地方戏剧剧本,以“金镶玉”的方式,共修复了种、本、00页老剧本。这些剧本中有秦腔、陇南影子腔、陇东道情、曲子等传统剧本,有不少是甘肃特有剧目和已经在舞台失传的剧目,其中还有如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年)的《火烧新野》等极其珍贵的剧本。
古籍经过代代相传,会产生各种“疑难杂症”,每一种都不是好对付的,被酸化的,采取酸碱中和的办法,把古籍的书叶泡在碱性溶液里;书页粘连的,给古籍包上皮纸和毛巾,放在竹制蒸笼上蒸熏,让纸张间的墨汁和水渍慢慢化开……这时候修复师就要像“全科医生”那样,掌握方法对症下药。其间,修复师还需要积累各种知识,以便在修复中使用,造纸术、印刷术、文献学、版本学、艺术、佛学等传统文化,还要了解微生物、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使他们在进行古籍修复时更全面了解纸张、更合理调配补纸、更科学地制定修复方案。
古书典籍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属不可再生资源,好在我们看到国家在不断重视,大家都在不断努力,古籍修复技艺于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6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甘肃传习所在甘肃省图书馆正式揭牌,这预示着古籍修复将迎来一个美好的前景。书香古流传,巧手今再续。希望古籍的修复走进更多百姓之家,能在广泛的社会力量之下延续它应有的文化命脉。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