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不怕流血牺牲。
他出生书香门第,本是衣食无忧,在国家风雨飘摇之时毁家纾难投身抗战,誓为国家尽全忠;他是留美博士,归国后致力于中国造纸工业改革,在这一领域作出卓越贡献,成为名噪一时的造纸专家;他是大学教授,却在年近半百之时变身为一名战士,在抗日战场上浴血杀敌,成为八路军的得力干将,最终为国捐躯……
如今,狼烟早已散,战火早已熄,但历史不容忘记。杨十三——这血洒太行山的名字如同旗帜一般,伫立在燕赵热土上,成为唐山市迁安人民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初春的杨团堡村空气清冷,阳光温和地洒向安宁的乡村,人们恬静地享受着乡村生活。杨团堡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王秋红指着村委会西侧说,杨十三就是在那里出生、成长的。
时间回溯到国步多艰的年。这一年,杨家共祖的第十三个兄弟在迁安杨团堡村出生,得名杨彦伦,字灿如。因在家中弟兄排行十三,也称杨十三。
杨十三幼年进私塾读书,自幼聪颖伶俐。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他目睹义和团团员惨遭杀害,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保家卫国的种子便在年少的杨十三心中生了根、发了芽。抱着挽救民族危亡的决心,杨十三走出家门,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年,17岁的杨十三考入天津工艺学堂,后在南开中学、直隶省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读书。年,他出任天津直隶工业试验所化学工业科技士。面对满目疮痍、军阀混战的旧中国,杨十三坚定了“工业救国”的信念。
年,他毅然放弃直隶省工业试验所化学工业课长职务,赴美半工半读,专攻造纸专业,并遍游美国的南北各大造纸厂吸取经验。
年,杨十三取得博士学位后决然归国。一心倡导“振兴实业,挽救中华”的他,用所学专业知识,躬身致力于造纸专业。经过调查研究和多次试验,杨十三首创芦苇制浆造纸技术,并放弃专利权无私地向全国推广,为民族造纸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年,杨十三受聘于河北省工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前身)任教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全境沦陷。杨十三痛愤地说:“御侮复仇,非讲求武备不为功。”在他的倡导下,河北工学院特别注重军训、体育、国术,他以身作则,每晨熹微即起,与学生同拳击,数年如一日。
“说起太爷投笔从戎,那是在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当时,太爷已经将近50岁了。”在工作之余,认真搜集研读抗战资料的杨十三曾孙杨小冀对太爷的英雄事迹探究较多。
他说,抗战爆发后,太爷毅然拒绝随平津院校南渡,选择毁家纾难,发动河北工学院部分师生组成“工字团”,奔赴抗战前线。
说杨十三“毁家纾难”,一点也不为过——他典卖了家里的50亩土地,又说服哥哥从家里拿出资金,从天津各方面购买枪支弹药资助抗战部队;他带领杨效贤、杨效棠、杨效昭等子女和“工字团”成员在天津、冀东地区,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声势浩大的冀东人民武装抗日大暴动。
作为化学专家,杨十三是难得的科技人才,得到当时各方力量的青睐。年春,奉朱德总司令电召,他赴八路军总部拟主持军工部工作。“吾侪与敌决战之期至矣,吾愤累年,誓当以死报国。”杨十三履行了自己的铮铮誓言。
同年7月21日,他因长期劳顿,重病积疴,牺牲在太行山上,享年50岁。
如今,河北工业大学校史馆,记录着杨十三教授的生平,见证了他“以孱弱之躯,誓必效死疆场,马革裹尸,决不辗转床褥作亡国奴”的碧血丹心。
文华武略一英雄,慷慨悲歌建奇功。浩气长存垂青史,威名永扬在冀东。
触摸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感受先烈跳动的脉搏,不忘自己来时的路。
原标题:《知党史丨杨十三:文华武略一英雄,慷慨悲歌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