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瓦穿逗屋,荆竹桠晒盐架
直径15厘米的井眼……
当我们来到卓筒井镇“大顺灶”前时
很难想象就是眼前这些
极为简陋甚至原始的设施设备
居然成就了卓筒井“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美名
岳冰松丨摄
“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北宋庆历年间(-),在大英县卓筒井镇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将沉睡地下一亿五千万年的宝藏唤醒。
岳冰松丨摄
用椎架子套圜刃,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深处开凿小口径盐井--这项钻探深井技术的伟大发明,比西方绳式顿钻钻井技术早了整整年!更重要的是,在开采盐卤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深埋地下的油气资源,世界能源史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岳冰松丨摄
自唐宋以来,盐业经济为大英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对大英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至民国三年(),蓬溪、遂宁、三台等地已钻凿盐井口……蓬遂盐场有盐井眼,灶户,年产盐11万余担。”(《四川油气田史》)。
岳冰松丨摄
打井、散泥、下筒、修井,钻井工艺流程科学完整;汲卤、晒卤、滤卤、煎盐,制盐工艺流程详密精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蜀盐说》,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均对大英卓筒井发明的时间、地点、原理、井身结构、钻头等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岳冰松丨摄
近现代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中国钻探技术史》等著作中,也高度评价了卓筒井的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唯一性,将其盛誉为堪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并驾齐驱的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持续千年的世界钻探深井活化石。
岳冰松丨摄
卓筒井位于大英县卓筒井镇以东米处,北宋庆历年间(-)开凿。卓筒井现存有九灶、四十一眼井,分布在卓筒井镇七个村落。
岳冰松丨摄
现存老井、深井、广井三口,盐井、储卤池、大顺灶、晒盐坝各一处,晒盐架一架,筒车一个,均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其中重点保护的大顺灶占地.8平方米。卓筒井是现存最早的小口径钻井技术实物。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END—
来源:大英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