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以及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1.过程
(1)两汉之际——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2)魏晋南北朝——日趋兴盛
(3)隋唐——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4)宋明——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1)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消极方面: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明末清初
(1)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2)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的工作。
2.19世纪中叶以后,西学进一步传播
(1)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2)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
(3)翻译西方书籍
(4)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
(5)年新文化运动,主张吸收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6)年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公元前4——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2.公元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3.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4.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5.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6.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7.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8.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