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一个人才华的衡量。不少文人墨客以能留一幅好的字画为荣。很多人应该都会发现,我们国内的大部分学校的名字,都是由人手写之后,经过制作,以牌匾或者装潢的形式放置在校门口。
一些学校因为是名人的母校,被赠予题字。当然更多的学校是邀请文化名人来为自己学校书写名称。这里面难免会出现比较,有些会比较题字者的名气,有些会比较题字者的书法水平,更有甚者会比较题字者在我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总之,这也算是一种传统被国内的学校代代相传。著名文化大师郭沫若和沈尹默就曾为同一个学校题字。
书法离不开我国的笔墨纸砚。尽管现代的书写工具是硬笔,但很多文学家没有忘记我国的优良文化,依然练就了一手好的毛笔字。市面上依然有很多的名笔售卖,最好的毛笔产自湖州地区,根据书写不同,笔的尺寸也不同。
传统书法里的墨,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说的墨水,而是墨条。墨条是由碳、软泥、桐油混合而成的条状固体。其做法是用特质的油点灯,盖上一个带孔的碗,灯燃尽后,碗壁上沾满了油等的烟尘,将这些细小的尘埃收集起来,掺上软泥和桐油,捏成条状晒干。
墨的产量很低,尤其是在钢笔普及以后,它被工业批量生产的墨水取代。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遗产,被当作工艺品收藏,难能可贵的是,它的价格并没有增长,人们依然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墨条。人们在制作工程中引入了现代工艺,增加了墨条出产的效率。
有了好墨自然要有好纸,中国传统书法使用的是宣纸。宣纸顾名思义,安徽宣城出产的纸张,洁白光滑,书写时婉若游龙,是许多书法大师的最爱。宣纸的制作使用的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将树皮等原材料舂烂,加水浸泡形成纸浆,再用特质的工具捞出来成型晒干。宣纸的历史已有千年之久。
有了墨条不代表你就有了墨水,按照传统方法,墨水得要研磨才会有。古画上经常有书童、婢女研墨的画面。这个时候就要让文房四宝的最后一位登场,它就是砚台。砚台多采用石头制作,以出产地来命名,比如山东出产的砚台最有名,因此称之为鲁砚,而徽州出产的砚台叫徽砚。
砚台带有一定的凹度,取适量清水倒入其中,用墨条在水中研磨,很快便出墨,研制均匀后,便可用毛笔蘸着墨水,在宣纸上书写。几千年来,我国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将书法作品流传于世。其中王羲之以《兰亭集序》成为古代著名的书法大家。唐代时候的欧阳询、颜真卿等也各具自己的风格,宋代的宋徽宗虽然治理能力不行,但书法水平一绝。
我国近代也有很多出色的书法家,比如民国时期的沈尹默,精通多种字体,在当时属于大师级别。他的楷书尤其绝,细如杨柳,灵动多姿,是当时很多人争相临摹的存在。因为极具特色,很多人一眼就能认出来这是沈尹默的作品。这也让其成为了中国书法协会的主要成员。
郭沫若,大家都很熟悉,不过是作为文学家。很多人不知道,郭沫若还是书法家与考古学家,研究过大量的古人真迹。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可能不及他的文学,可依然不可忽视其实力。郭沫若因为其文坛影响力,被邀请为许多展会题字,因此他是文学家里面笔墨作品比较多的。
二者均为宝鸡县虢镇中学题字,我们可以看到,二者均用楷书题字,然而风格却十分迥异。郭沫若的题字具有很浓重的个人风格,让很多行家一看就知道书写者是谁。有人开玩笑,郭沫若的字不需要题名,因为一眼可以看出。郭沫若虽然主攻文学、考古,但其书法底蕴还是很浓厚的,可见他并没有因为时代而抛弃传统书法。
沈尹默的题字,是把个人风格和碑文字体相结合,少了他原有的灵动秀气,多了几分庄严肃穆。沈老考虑到这是学校的题字,应该以严肃为主,所以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因此很多人看到后不知是其作品,经提醒后大呼,原来沈尹默还能有这样的风格,真是少见少见。这个学校的题字瞬间变得稀有起来。
结语:
两位大师的题字各有千秋,郭大师更注重自我个性,洋洋洒洒;沈大师则侧重展现个人风格,注重场合。说实话,这样的作品如果争相分高低,反而是对两位大师的不尊重,他们留下这些墨宝,是为了后世让你欣赏,不是争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
我们应该从大师们的身上看到中国书法的魅力,从而明白,纵使今日书写已经逐渐被电子产品取代,我们也不能忘记流传千年的传统。学校作为传承知识的地方,用文学大家的题字是很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中国书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