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酬镇溪口村12组,村民白建友正在采用传统工艺造纸。
重庆酉阳县酉酬镇溪口村有着几百年的造纸历史,鼎盛时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造纸户达数百户之多。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大型造纸厂,主要以家庭式作坊居多。图为白建友将晾晒好的纸张第二次清理后进行切割。
随着社会的发展,造纸户极度萎缩,目前只有白建友一户还在保留造纸生产,他说:“造纸术是家庭的传家宝,不想在自己手里丢失,同时还可以利用农闲时间,为家里带来上万元的经济收入,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这个隐藏在武陵山区深处的的小山村,依托青山绿水和丰厚竹木资源,秉承传统造纸术舀纸上几百年,高峰时期家家户户搞生产,曾经这村基本上是每家每户都在造纸。如今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草纸市场迅速萎缩,古老的作坊便消失殆尽。图为白建友在将原材料竹子搬运回家。
目前仅存的这家土法造纸作坊所代表的生产工艺是最原始的、农耕特色鲜明,操作流程涵盖72道手工工序,被列为濒危遗产和农耕文化“活标本”。图为压水完成后进行纸张的第一次接纸。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酬镇溪口村古法造纸采用全手工操作,生产原料为毛竹,生产产品为草纸,产品主要用于当地群众祭祀。
古法造纸工具包括石碾盘(现在改为柴油机磨压)、帘架子、帘子、滚筒、木棍等,其中最值钱的为舀纸用的帘子,大约60元一张,能用5年。图为对纸浆进行舀纸。
工序包括砍伐、石灰浸泡、碾压、打浆、舀纸、压轧、晾晒等几十道工序,有句顺口溜叫:造纸有七十二道半,点火还不算,这一切说明了土法造纸的艰难程度。图为将原材料竹子进行破竹处理。
将原材料竹子放到池子里面进行浸泡处理后捞起来进行堆放几个月。
浸泡处理后堆放几个月的竹子进行第二次浸泡。
捞起第二次浸泡后的竹子以便进行辗轧处理。
柴油机进行粉粹处理二次浸泡的竹子。
对纸浆进行舀纸。
舀纸。
对舀纸修边处理。
舀纸修边后进行压水。
纸张晾晒。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签约摄影师陈碧生摄影报道
投稿邮箱:syxw
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