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烧纸”不知道用英文怎么说的,这个传统民俗应该是只有中国才有,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下面就“上坟烧纸”聊表看法。
先从一个传说说起:
相传蔡伦发明造纸术,就开始做起了生意,日进斗金,赚了不少钱。于是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就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小两口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某天的深夜,慧娘假装因疾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边烧纸边哭诉:都怪我技术不精湛,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泄我心头之恨。他把纸烧了一捆又一捆,突然听见棺材里面慧娘喊道:“快让我们出来”。这可把人吓坏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钱送,谁肯放我回家来?”丈夫弄得一头雾水: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一个民族的兴衰,就是要看这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如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亡衰败,“民俗文化”是最有时效性的直接映射。
华夏文明传承了五千多年,从未间断过,这也直接反映了我们炎黄子孙强大的文化自信,与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亡更替不无关系。
历史上某个朝代越是繁荣兴盛,各种文化越是盛行。比如刘邦开辟的大汉王朝,在它的前期是非常繁荣的,那个时期流行语是“峨冠博带”、“汉官威仪”,更萌生了诗词文化的崛起,其中就有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到了唐朝和宋朝,诗词文化空前的繁荣,也造就了N多个网红,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那个时候的人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电脑,不打麻将,没有汽车,朋友相聚就是喝个酒;一人独处就会吟风弄月,出去旅游还是步行,正因为生活节奏很慢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
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变快了,经济发达了,但是不能忘了我们民族的魂。
什么是我们民族的魂?那就是从未间断的传统文化,有了传统文化的支撑,我们华夏文明才会源远流长。
“上坟烧纸”也是一种民俗文化,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传承下去。中国人骨子里是很重视节日的,因为有了节日,生活就有了仪式感:
孤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为我们得来的,来之不易。传统节日也是古人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如果我们麻木不仁,每天只知道吃喝享乐,如同行尸走肉一样的生活着,没有道德的牵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就没有任何希望,长此以往,国将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