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参与身体新陈代谢,维持所有器官的正常功能,促进人体尤其是大脑的生长发育。随着人们生活提高、习性改变及现代医疗水平、疾病检测技术的进步,甲状腺疾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碘是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营养素,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碘缺乏病是由于外环境缺碘,造成人体碘摄入不足而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成年人缺碘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容易疲劳、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孩子在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缺碘,会影响大脑正常发育,严重的造成克汀病、聋哑、智力损伤等。孕妇在孕期严重缺碘会出现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最简便、安全、有效的预防碘缺乏病的方式是食用碘盐。
碘在甲状腺疾病的发生中起着双刃剑的重要作用,碘摄入过多与不足均会导致甲状腺形态改变和功能异常。沿海地区过度食用海产品容易诱发甲状腺肿,内陆地区则可能由于摄碘不足而诱发甲状腺肿,因此注意饮食中碘的摄入量是预防甲状腺疾病的重要保障。
?
甲状腺疾病属于中医学“瘿病”范畴,《说文解字》云:“瘿,颈瘤也。从疒,婴声”。疒为疾,婴有环绕之意,故瘿为颈前喉间环绕肿块的疾病。宋·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瘿病作了“五瘿”之分,即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根据瘿病的临床表现,中医学的瘿病包括西医学中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等疾病。
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导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的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古代瘿病发生主因饮食及地理环境导致的碘缺乏致病,而现代瘿病的发生情志因素占首位,大部分非古代之瘿病。
《诸病源候论》曰:“瘿者,由忧愤气结所生。”《济生方·瘿瘤论治》中说:“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情志抑郁,郁怒伤肝,则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致气机不畅,而气滞津停,可孳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则形成瘿病,其消长常与情志有关。痰凝气滞日久,气血运行障碍,血脉瘀阻,则可致瘿肿较硬或有结节。
《吕氏春秋·尽数篇》载:“轻水所,多秃与瘿人。”《诸病源候论》引《养生方》云:“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饮食失调、水土失宜影响脾胃运化,脾失健运则酿生痰湿,痰气交阻,血行不畅,气、血、痰互结而成瘿病。
《圣济总录·瘿瘤门》中提到“瘿病,妇人多有之,缘忧恚有甚于男子也”。女子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关系,遇有情志、饮食等致病因素,易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及肝郁化火等病理变化,故女性易患瘿病。
?
根据瘿病发病机制,治疗方面历代医家大都遵循理气化痰、活血消瘿的原则。中医治疗瘿病历史悠久,古代医家治瘿以海藻、昆布等含碘量高的药物为主,《本草纲目》中用羊靥、猪靥等治疗瘿病,因羊靥、猪靥中含有甲状腺素,可用于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而现代医家治瘿以肝论治,重在疏肝理气。
对于甲状腺疾病的预防,尤要善于调畅情志。七情适度,肝气条达,气血平和则可减少甲状腺疾病的发生。注意建立合理的起居、饮食习惯,防止过劳,戒掉不良嗜好,谨合五味。同时也可配合太极拳、太极剑、气功及其他适宜的体育运动等,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对于有手术指征的甲状腺疾病,特别是甲状腺癌,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防止肿瘤转移至淋巴结等处影响疾病的预后。
文字医疗部李奇阳
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中医内科学》
审核医疗部黄晓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
北京市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