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01-营养科营养科
乳清蛋白粉的营养特点
在各种蛋白质中,乳清蛋白的营养价值是 的。乳清蛋白属于优质的完全蛋白质,也是动物性蛋白,它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 酸,且配比合理,接近人体的需求比例,易被消化吸收。乳清蛋白中脂肪、乳糖含量低,但它含有β-乳球蛋白、α-乳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还有其他多种活性成分,是人体所需的优质蛋白质来源之一。
1.含支链 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能作为能源物质提供能量, 酸组成模式与骨骼肌中的 酸组成模式几乎完全一致,为优质蛋白。
2.是含硫 酸(半胱氨酸、蛋氨酸)的良好来源,能维持体内的谷胱甘肽水平,发挥抗氧化作用。
3.是苏氨酸的极好来源,对肠细胞及肠道屏障连贯性提供保护。
4.含大量的赖氨酸和精氨酸,能刺激代谢激素的分泌,促进肌肉生长。
5.是高生物利用率钙的良好来源,可预防骨质疏松。
6.含谷氨 ,有助于肌糖原更新并防止因过度训练导致的免疫功能下降。
7.乳清蛋白较易被消化吸收,其蛋白消化率、生物学价值、蛋白效率比优于其他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经动物性蛋白质来源的食物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过量饱和脂肪等有害物质,过量食用易导致人体脂肪升高,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通过服用蛋白粉可以在补充蛋白的同时避免这些问题。再加上它吸引利用率高,能减少肠胃负担,所以服用蛋白粉是我们在需要补充蛋白质时的 选择,而乳清蛋白则是我们选择蛋白粉的首要考虑。
乳清蛋白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乳清蛋白为一类蛋白质,其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β-乳球蛋白、α-乳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乳 物酶、多种生长因子及生物活性肽。其具体的生理功能见下表:
“感谢辅酶Q10,让我告别心脏疼痛,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01-24健骨中国行
姓名:王美玲
性别:女
年龄:75岁
住址:南京市溧水县
我叫王美玲,今年75岁,是南京市溧水县一名退休职工,我患有心脏病,发病时一年要痛2次至3次,时间大约在5秒钟左右,后来通过李春香介绍吃了庄泰辅酶Q10以后再没有痛过,在此我衷心的感谢庄泰公司给我们中老年朋友带来了这样好的保健品,而使我们中老年人提高了生活质量,并度过了享福的晚年。
在此祝贺庄泰公司将来越办越红火,更加兴旺发达!谢谢再感谢!
顾客手写稿
.01.24
知识延伸
辅酶Q10,别名维生素Q,“到处存在”,“存在于所有细胞内”之意,在心脏中含量 。辅酶Q10是一种脂溶性的辅酶,人体细胞自身产生的天然成分,人体自身存在的天然的抗氧化剂和细胞代谢激活剂,主要作用是激活细胞呼吸、驱动细胞产生能量,具有抗疲劳、抗氧化、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肿瘤等多种保健功能。医学上广泛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地将其用于营养保健品。
人体没有辅酶Q10,就不能生存。遗憾的是人体内辅酶Q10的含量在20岁时达到高峰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体的衰老开始减少。尤其心脏中辅酶Q10的浓度减少最为明显,77岁老人心肌中的辅酶Q10跟20岁时相比,减少了57%。辅酶Q10水平下降,健康状况必然下降,严重缺乏时疾病就会发生,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与免疫功能有关的疾病以及癌症更易产生。当体内辅酶Q10剩余不足25%时,生命就会终止。
日本、美国及欧洲国家盛行补充辅酶Q10,足量补充辅酶Q10对于维持心脑血管健康,强化身体机能,增添生命活力,延缓衰老具有重要意义。
年,卡鲁福鲁卡斯博士(美)认定了辅酶Q10的化学结构,不仅被尊为辅酶Q10研究之父,还获得美国化学学会 荣誉PriestlyMede奖。在实际生活中,他40多年坚持服用Q10,直到91岁去世。这也使得他一直被公认为精力最充沛的教授之一。
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化学和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彼得·丹尼斯·米切尔博士(PeterDennisMitchell)因为生物体内细胞能量转换的杰出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
在获得若贝尔奖的研究成果中,米切尔博士重点论述了辅酶Q10对于细胞能量的伟大意义!
庄泰仙元牌辅酶Q10,升级换代,更加符合中国百姓健康需求,享受贵族般养生,收获健康人生!
健康
动脉硬化斑块:人体内的“定时炸弹”不管你是属于哪类人群,在这里你会找到属于你的健康生活方式
也许你正在被疾病困扰,这里或许有你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法......
人人都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的发病也明显增多,但奇怪的是,冠心病猝死的人却是中年居多,男性居多,而更奇怪的是,许多人还居然从未诊断过冠心病,却也发生冠心病猝死,而一些慢性严重冠心病人却长期健在。
心梗可以理解为由“定时炸弹”即基本病理因素动脉硬化斑块加上“引爆操作”即诱发因素促使斑块共同造成的。“炸弹”与“引爆”两者必须兼备,缺一不可。
“定时炸弹”是什么呢?它是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所造成的心肌不同程度的缺血状态。
由于斑块大小不同,位置不同,形态不同,数量不同,而最主要的是稳定性不同,有的斑块不大,没有症状,但表面包膜极薄,斑块内脂质又多,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酗酒、寒冷等情况下使血压升高,血流冲击或血管痉挛时而包膜突然破裂,造成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有的斑块大,使血管狭窄超过70%,产生了临床上心绞痛症状,但因发展缓慢包膜厚,从不破裂,因此尽管症状明显,却不会猝死。
而再小的斑块一旦破裂,只要数分钟数小时,即可由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严重的或全部堵塞,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这可解释为什么有些几十年的老冠心病人还健在生活,不发生急性心梗,而一些年轻病人反倒很快发生急性心梗或猝死,有的甚至生前毫无症状,而一旦突然发病,就是猝死。
如果没有炸弹,当然安全。但在军火库,有很多炸弹,而管理严格,却不会爆炸,也同样安全。然而如果只有一枚炸弹,但不小心着火,立即会引发大爆炸。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冠心病低发人群或青少年中猝死少,因为他们的动脉硬化斑块少,也即炸弹少;而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虽然他们动脉硬化斑块很多,也即炸弹多,但猝死也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会保养自己,即军火库管理严格,爆炸也少;而中年人,动脉已有一定数量的斑块,由于工作紧张、压力大,烟酒过度不重保养,结果一个个爆炸,成为猝死高发人群。
降低血胆固醇可以消退斑块——《胆固醇往事新传》(一)-01-22
赵水平教授
《胆固醇往事新传》要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可以长大,也可以变小。这个过程与斑块内胆固醇的流入和流出相关。降低血液内胆固醇,可减少胆固醇流入斑块,从而诱导斑块消退。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论证,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胆固醇升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降低胆固醇被认为是冠心病的重要防治措施。然而,降低胆固醇是否能够使已经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呢?回答是肯定的。大量研究证实,降低胆固醇不但能够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还能够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那么,降低胆固醇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具体机制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结构说起。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和结构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标志。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由积聚在动脉内膜下的脂质形成,外观呈黄色小米粥样,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粥样硬化斑块。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成分主要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这些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来源于血液。换句话说,血液中的胆固醇才是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成分的源头。那么,血液中的胆固醇又是如何进入到血管壁内皮下的呢?
首先,构成动脉血管壁内膜的内皮细胞被多种危害因子损伤,致使内皮功能受损。然后,血液中富含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就会透过受损的血管内皮进入内皮下。这些LDL将被氧化修饰,变成氧化LDL(ox-LDL)。与此同时,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也会通过受损的血管内皮进入内皮下,并且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衍变成巨噬细胞。之后,这些巨噬细胞通过一种叫做清道夫受体的细胞膜蛋白,大量摄取内皮下的ox-LDL。巨噬细胞摄取ox-LDL原本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其作用就相当于将原本不属于内皮下的有害性物质ox-LDL装进垃圾车。但是,清道夫受体在巨噬细胞摄取ox-LDL时不受反馈性抑制,结果导致巨噬细胞过量摄取ox-LDL且又不能有效将其排出细胞外,最终巨噬细胞所摄取的胆固醇超负荷,使得巨噬细胞变成了显微镜下呈黄色(胆固醇酯颜色)的泡沫细胞。而泡沫细胞的形成,正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的标志性成分。(图18-1)
图18-1血管内皮下形成泡沫细胞过程
事实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图18-2),病理形成上大致分为:(1)脂质条纹(fattystreak):是动脉粥样硬化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病变局限于动脉内膜的黄色小脂点或黄色脂肪条纹,常见于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即血管内皮最易受血管剪切力损害处)。(2)纤维斑块(fibrousplaque):是由脂质条纹发展而来,动脉内膜面散在不规则表面隆起斑块,脂质斑块上覆盖纤维组织,外观颜色从黄色变为瓷白色。(3)粥样斑块(atheromatousplaque)亦称粥瘤(atheroma):是纤维斑块深层细胞的坏死发展而来,这是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图20-3),主要有纤维帽和脂质核两部分组成,形似中国北方的饺子,即纤维帽构成的饺子皮和脂质核为主构成的饺子馅。(4)复合斑块以及继发性改变:是指在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的基础上继发的病变:①斑块内出血;②斑块破裂;③血栓形成;④钙化;⑤动脉瘤形成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引起动脉所供应区域的血量减少,导致相应器官发生缺血性病变。
图18-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
图18-3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是可逆的
既往人们曾消极地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是一条单行线,只能向前发展,不可后退。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证据显示,对于一般人而言,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时间跨度较长,而且动脉粥样硬化开始发生的年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二十世纪中叶美国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体解剖实验。他们通过解剖 中阵亡士兵后发现,许多人早在20岁甚至更早年龄阶段便已经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者在这些年轻人的主动脉血管壁上,惊奇地发现了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然而,另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尽管大多数人一生中均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但并非所有人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冠心病或者缺血性心血管事件。换而言之,在人群中广泛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这一背景下,仅有部分人群会遭受冠心病困扰。这一现象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思考:既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年龄如此之早,而且发生人群如此之广,为什么有人最终难逃冠心病的厄运,而有人却能够终身幸免于难呢?
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合理解释,那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逆转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不断发展,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逆转趋势越来越弱。科学家提出的这种解释,本质上说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而个体最终是否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罹患冠心病或者其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取决于疾病向前发展和逆转消退这两股力量的正负消长。这种疾病发生机制的辩证思想不仅得到了大量临床试验的证实,更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积极理念。
降低胆固醇能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他汀(statins)类降脂药是目前降低胆固醇最有效的药物,他汀的学名是3- -3- 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降低胆固醇的机制在于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使肝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减少,导致反馈性上调肝细胞膜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活性及其数量。随着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上调以及数量增加,肝细胞将从血液中摄取更多胆固醇,并将所摄取的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盐,随粪便排出体外,从而加快血液中的胆固醇代谢,最终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
大量以他汀药物治疗为基础的临床试验结果反复证明,他汀通过有效降低胆固醇,能够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如冠心病和缺血性脑中风),甚至能够使业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减少甚至消退。比如,监测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研究(MARS)直接观察洛伐他汀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所见冠脉病变的影响。该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观察到例冠心病患者在服用洛伐他汀(40mg,2次/天)2年后,所有患者的血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下降。其中28例患者的冠脉狭窄病变竟然消退,从而证明了洛伐他汀通过降低胆固醇,可使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消退。这一结论同样被家族性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研究(FATS)所证实。此外,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研究(ACAPS)也显示,洛伐他汀通过降低胆固醇,还能促使那些无症状的高危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
为了更直接地观察他汀对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瑞舒伐他汀对血管内超声检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研究(ASTEROID)采用了先进的评估分析技术即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从而能够更直接、更形象、更精确地评估粥样硬化斑块的体积变化。该研究纳入了例冠心病患者,受试者接受瑞舒伐他汀40mg/天治疗24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接受IVUS检查。结果振奋人心,研究者发现,随着受试者血浆胆固醇水平的显著降低(LDL-C降低了53%),64%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了。ASTEROID也是 个提供确凿证据证明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可消退冠脉粥样斑块的大规模临床试验。
年在美国心脏年会上报告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估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疗效比较研究(SATURN),观察到强效的他汀治疗可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为他汀消退斑块提供了新的循证证据。该研究再次证实,强效降低胆固醇是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消退斑块的根本。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重磅发布“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看,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
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脑卒中万,冠心病万,肺原性心脏病万,心力衰竭万,风湿性心脏病万,先天性心脏病万,高血压2.7亿。
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近几年来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水平。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01%,城市为42.61%。
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心血管病负担日渐加重,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心血管病死亡大幅增加,加强政府主导下的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概要)》 发布,全文见于《中国循环杂志》。本文节选部分内容。
心血管病患病与死亡情况
心血管病患病情况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脑卒中万,冠心病万,肺原性心脏病万,心力衰竭万,风湿性心脏病万,先天性心脏病万,高血压2.7亿。
心血管病死亡情况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图1、图2)。从9年起,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图3)。年农村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42/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79/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63/10万;城市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84/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61/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3/10万。
年农村、城市居民心血管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例分别为45.01%和42.61%(图4)。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病率:中国在~年、~年、年和2年进行过4次全国范围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图5)。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显示,年中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中国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7亿;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26.8%vs23.5%),男性高于女性,并且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
正常高值血压:~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在中国9个省市(年增至12个省市)对≥18岁成年人进行了8次横断面调查,血压正常高值年龄标化检出率从年的23.9%增加到年的33.6%,6年前呈明显上升趋势,6年至年间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血压水平的季节性波动:~年中国慢性疾病和危险因素监测调查(CCDRFS)对中国31个省名≥18岁成年人血压水平调查,人群收缩压(SBP)平均水平为.5mmHg,舒张压(DBP)为77.0mmHg;人群SBP水平受季节变化明显,冬季SBP平均水平比夏季高约5mmHg。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显示,年≥18岁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高于年和2年的全国调查结果(图6),尤其是控制率水平提高明显。
儿童高血压:年,中国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14.5%,且男生高于女生(16.1%vs12.9%),儿童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年CHNS显示,少年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年均增加0.16%。
血脂异常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显示,年中国≥18岁人群血清总胆固醇(TC)、 三酯(TG)水平均较2年明显增高,分别为:TC4.50mmol/Lvs3.81mmol/L,TG:1.38mmol/Lvs1.10mmol/L。
2年CHNS、年中国慢性肾病工作组调查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年)》显示,中国≥18岁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18.6%、34.0%和40.4%,10年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大幅上升。总体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年全国调查血脂异常患病率农村超过城市,城市和农村分别为39.9%和40.8%,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7.0%和33.5%。
年全国慢性肾病调查(CNSCKD)项目对中国13省市名城乡居民的横断面研究显示,≥18岁人群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1.0%、19.5%和8.9%;男性均低于女性,知晓率30.12%vs31.84%、治疗率18.9%vs20.01%和控制率7.27%vs9.67%。
糖尿病患病率:年对中国31个省名城乡居民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10.9%,男性高于女性(11.7%vs10.2%);老年人、城市居民、经济发达地区、超重和肥胖者糖尿病患病率较高;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7%,老年人、超重/肥胖人群以及农村居民的糖尿病前期检出率较高。糖尿病知晓率为36.5%,治疗率32.2%,治疗控制率49.2%;老年人、女性和城市居民知晓率和治疗率较高,相对年轻的患者和城市居民治疗控制率较高。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是一项持续7年的前瞻性全国性队列研究,对中国10个地区30~79岁的569人进行调查后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无糖尿病者,糖尿病增加了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风险,也增加了慢性肝病、感染、肝癌、胰腺癌、女性乳腺癌和生殖系统癌症死亡风险。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尤为突出,且农村高于城市。
除糖尿病治疗率和控制率低以外,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还与心血管保护药物(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和降压药)的使用率低有关。估算50岁前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平均寿命缩短9年(农村10年,城市8年)。
代谢综合征2年CHNS表明,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和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ATPⅢ)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中国≥18岁成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6.6%和13.8%。
年中国慢性病监测报告,31省市名≥18岁成年人依据NCEP-ATPⅢ代谢综合征的定义,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33.9%,较2年患病率明显上升;有代谢综合征的人患CVD的风险增加3倍。
心血管病
脑血管病3~年中国脑血管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地区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城市地区(图8)。
一项由Ness-China协作研究组主持的中国卒中疾病负担横断面调查于年对中国大陆31个省个城市和农村进行了入户调查,在名参与者中,脑卒中发病粗率为.1/10万人年。年龄校正的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分别为.8/10万人年、.8/10万人、.8/10万人年。农村居民脑卒中发病率(.2/10万人年)显著高于城市居民(.6/10万人年)。
在患病病例中,IS占69.6%,出血性卒中(ICH)占23.8%,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4.4%,不明原因卒中(UND)占2.1%;发病病例中,IS占77.8%,ICH占15.8%,SAH占4.4%,UND占2.0%。卒中幸存者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88%)、吸烟(48%)和饮酒(44%)。
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 是东北地区(/10万人年和/10万人年)和中部地区(/10万人年和/10万人年);卒中发病率 的是西南地区(/10万人年);中国南方地区卒中死亡率 (65/10万人年)。
冠心病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继续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冠心病死亡率明显上升,到年已略高于城市水平(图9)。
2~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农村地区AMI死亡率不仅于7年、9年、年数次超过城市地区,而且于年开始农村地区AMI死亡率明显超过城市地区(图10)。
~年天津市居民AMI粗发病率为80.5/10万~81.3/10万,标化发病率为64.9/10万~44.6/10万,有逐年下降趋势,其中4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45岁人群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男性AMI标化发病率(78.5/10万~56.6/10万)高于女性(50.3/10万~31.8/10万)。城市AMI发病率高于农村,城市地区下降趋势明显(标化发病率为99.8/10万~50.1/10万),农村地区呈上升趋势(标化发病率为32.7/10万~43.5/10万)。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网络申报数据,年全国介入治疗病例增长较快,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总例数为例(包括网医院数据)。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的比例近年来明显提升,直接PCI共例,比例达38.9%。手术指征及器械使用较为合理,介入治疗的死亡率稳定在较低水平,年为0.21%。
心律失常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上注册资料统计,年植入起搏器例数比年增长11.1%(例vs例);起搏器适应证与年比较无明显变化,仍以心动过缓为主: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为48.9%,房室传导阻滞的比例为38.3%,非心动过缓适应证起搏器植入患者占12.8%左右;双腔起搏器占比近69%。
近年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年、年、年增长率分别为10.4%、22.2%和16.3%。年植入ICD单腔和双腔的比例与年比较变化不大,单腔ICD占34.2%,双腔ICD占65.8%;ICD用于二级预防占51.0%,一级预防占49.0%,一级预防的比例与年的45.0%和年的42.0%相比有小幅度提升。
年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例,较年和年分别增长15.1%和29.3%。心脏再同步化并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的植入比例在逐年增长。
~年导管消融手术持续快速增长,年增长率为13.2%~17.5%。
4年中国10个不同地区(4个城镇和6个农村地区)的调查显示,35~59岁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42%,≥60岁人群为1.83%,年龄性别校正后患病率为0.77%(男性0.78%,女性0.76%)。
心力衰竭针对中国10省20个城市和农村的18人的一项调查显示,0年中国35~74岁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男性0.7%,女性1.0%);北方(1.4%)高于南方(0.5%),城市(1.1%)高于农村(0.8%)。心力衰竭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显著上升。
回顾性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国心力衰竭患者注册登记研究(China-HF)对~年88家医院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为5.3%。
医院学者对该院5~年共例在急诊因急性心力衰竭抢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急诊急性心力衰竭死亡率为9.6%(例),其中63.5%(73例)在24小时内死亡,80.9%(93例)在48小时内死亡。
肺血管病《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显示,年中国≥40岁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病率为9.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年中国≥40岁人群中COPD患病率为7.3%,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升高。与年相比,年COPD标化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相当于年的全球水平。
中国肺栓塞防治项目对~8年中国60医院的肺栓塞患者进行登记注册,结果显示,在例住院患者中,肺栓塞的发生率为0.1%。
心血管外科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资料统计,中国大陆近8医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数量为例,年达到例。
~年中国大陆多个地区发表的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天津市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 (6月龄以下市区人口中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20‰)。其中对筛查出的一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平均间隔1.3年后复诊,结果发现34.4%自愈,3.5%接受手术治疗。
广东省深圳市9~年住院分娩的胎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为7.25‰,且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研究者认为可能和检查技术提高有关;动脉导管未闭位居该市先天性心脏病患病首位。
慢性肾脏病(CKD)中国CKD患病率调查显示,CKD的总患病率为10.8%。来自上海长宁地区一项针对社区老年人CKD患病率的调查显示,在名平均年龄(74.9±7.0)岁的老年人中,CKD的患病率为16.4%。推算中国有CKD患者近1.2亿。年龄、女性、高尿酸血症、CVD、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是老年CKD的独立危险因素。
外周动脉疾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LEAD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30%的脑血管病患者、25%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并存LEAD。LEAD患病率差别较大,北京万寿路地区老年居民的患病率约为16.4%,浙江舟山渔民患病率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美协作研究队列和多省市队列横断面调查人的结果显示,43~81岁组颈动脉超声斑块的检出率为60.3%(男性66.7%,女性56.2%);颈动脉斑块主要分布在颈动脉膨大部;不同年龄组的检出率:55岁组为53%、55~69岁组为64%~69%、70~74岁组为79%,而≥75岁组为80%。
肾动脉狭窄是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外周血管表现,医院~年期间例患者的资料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肾动脉狭窄占81.5%,其中≥40岁患者,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占所有病因的94.7%。
功能型便秘与脑-肠-菌群轴的关系原创-01-11陈启仪姜军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本文刊于: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
作者:陈启仪姜军
摘要虽然功能型便秘的发病率较高,但目前国内外对其总体的治疗效果仍不满意。对于功能型便秘的诊断和治疗仍较为局限于结肠本身。功能型便秘涉及肠道菌群、肠自主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间复杂的交互作用。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和心理等脑功能障碍的表现,脑功能的异常可导致结肠动力、分泌及免疫功能的紊乱;同时,功能型便秘患者存在显著的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对神经递质的释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活性起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及活性的重要调节者。因此,认识脑-肠-菌群轴间相互作用可能对于功能型便秘和神经精神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功能型便秘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年新修订的罗马Ⅳ分类标准将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定义为"肠-脑功能互动异常"[1]。功能型便秘患者的心理障碍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14倍,高达6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疾病[2]。精神性疾病本身及药物所致的功能型便秘的发生率也较高。但在临床治疗功能型便秘过程中,消化内科或者外科较少白癜风治疗贵不贵北京白癜风去哪个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