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伞,是古人们最浪漫的发明。诗人戴望舒的一首《雨巷》,成就了无数个中国人对伞的浪漫情怀。
其实有关于伞的美好回忆,也并不是从《雨巷》中才开始的,比如我们小时候所看的《新白娘子传奇》,在许仙和白娘子的古老传说里,那一把油纸伞更是成就浪漫,不可或缺的对象。但是说到底,伞也并不是仅仅为了浪漫而创造的,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伞,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生活用品,最大的功能就是为我们遮风挡雨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那些关于伞的历史与发展吧!
与时代同行的伞
那到底究竟是谁发明了伞呢?在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关于伞的传说。其中,有个传说讲述的伞是春秋末年的建筑木匠鼻祖鲁班发明的。
传说有一天,鲁班和他的妹妹一起到西湖游玩,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同行的友人们都被淋得慌慌张张地四处躲藏。细心的鲁班想到,如果在湖边多建几个亭子,这样人们就既能不避免风吹日晒,同时还能够观赏风景。
妹妹听了哥哥的想法,建议道:“坐在固定不动的亭子里,我们只能欣赏到亭子附近的景色,如果我们能够有那些可以移动的小亭子,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了。”鲁班听到妹妹的想法,深受启发,又根据平常所看到小孩子们玩耍时头顶的荷叶中获取灵感,于是他便发明了伞。
关于鲁班造伞的传说,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传说伞是鲁班的妻子云氏所发明的。
根据古籍《玉屑》中记载:“云氏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
因为鲁班是建造木匠师的缘故,他经常在户外帮人建屋盖房,每当下雨天,他都会被雨淋得浑身湿透。于是,鲁班的妻子云氏想为她的丈夫做一种能遮风挡雨的物件。云氏将砍来的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之间缝上兽皮,所制成的样子呈亭子的形状,伞便由此得来。
关于伞的发明众说纷纭,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因为时间太长,所以已经难以考证。但中国是伞的故乡,这是大家都一直承认的。
在《史记》有写道,劳不坐轩,暑不张盖。
这里的“盖”字,其实就是代表了我们所使用的雨伞。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的考古学家考证,“傘”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既然有代表伞的字出现,也就证明了在当时社会有伞这样的一个东西存在。
早在南北朝时期,伞不仅仅是用来遮风挡雨,也被用作官场礼仪,又称“罗伞”。在古代,不同阶级层次的官员,所使用罗伞的颜色和大小也不同。比如在当时,皇帝出行要用黄色的罗伞随行,表示“荫庇百姓”,以示威严。
在古代,伞不仅代表了地位,中华武艺中的“冷兵器“也有它的存在。不知道你是否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影》,电影中出现了一把神奇的武器“东吴伞”。
东吴伞的另外一个名字也叫“沛伞”,它的形状与平常所使用雨伞没有差异,也可以用来遮风挡雨。但当使用者面临作战打斗时,可以打开机关,使“东吴伞”变成一件可怕的利器。这也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伞的多用性。
油纸伞,撑起来的梦
随着发展,古代人民不仅仅满足于伞的遮风挡雨,他们开始追求伞的多样化,于是便有了油纸伞的诞生。
在唐朝时期,当地的造纸术十分先进,伞的生产量日益增多。为了使伞能够更好地防水,使用寿命更长,一些伞匠们便在纸上涂上桐油,晾干后制成“油纸伞”。从那以后,在下雨天人人都举着油纸伞的情景随处可见。
在那时,一些书画家们也会在伞面绘制书画,使油纸伞的美观性增强,多了几分故事性。也是在那时,油纸伞传至韩国、日本、南洋等世界各地。著名北宋绘画大师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热闹的集市上人们使用的就是在当时特有的“绿油伞”。
雨伞发展到元朝,伞匠将制伞材料由纸变成了棉布,古代人们又制作了棉布上油的油布伞。从那时起,油纸伞、油布伞一直是我国民间使用的主要伞具。
至今,那些明清时候的手工绘制油纸伞还很受人们的欢迎,比如在美国的一次拍卖会上,文徵明所亲手绘制的一把山水画油纸伞,曾经被人们拍卖到九十八万美元的高价。由此可见,人们对油纸伞的喜爱和情怀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其实,当我们说起油纸伞,更不能少了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的壮族油纸伞。关于贵港壮族手工油纸伞技艺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朝,距今已经有年的历史。
在明朝嘉靖年间,韦富和他的家人们一起搬家到贵港,为了保护自家世世代代祖传的制伞技艺不被丢失,便在贵港开了一家专门手工艺制伞的铺子。
在《贵县志》中有道:“油纸伞,北山里产。”
与其说贵港壮族手工所制是一把伞,倒不如说这其实是一件艺术品。壮族手工油纸伞制作工序复杂并且极为精密,它由二十八个伞骨构成支撑,在壮族人看来,二十八个伞骨对应着二十八个星宿,是最为安全的。
每一把壮族油纸伞由匠人们手工亲自完成,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耐心。只有让每一缕丝线耐心编织,将每一个伞骨打磨整齐,才能制成那把来之不易的手工油纸伞。
壮族手工油纸伞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且被列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更是因为它能够油纸伞与中国国画巧妙结合,成功地做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说到这里,你是否也对壮族手工油纸伞动心了呢?心动不如行动,有机会让我们一起去那里,感受古代手工油纸伞的魅力。
走进伞的国外之旅
中国是最早发明伞的国家。在唐朝,伞被发明后,随着当时对外贸易范围的增大,我国不少精巧的发明也被传出国外,其中就包括了伞。
日本在唐朝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目的就是能够学习中国的文化与技术,他们将制伞工艺在内的多项技术带回了日本,从此伞便从中国传向了东方亚洲一带。然而,在西方国家,伞的发明和使用却晚了很多年。在西方,人们当初发明的主要目的是用来遮挡阳光,也称作“阳伞”。
最早使用雨伞的西方人是英国人乔纳汉威。在早期,他行商来到中国,发现人们在雨中都会使用一把油纸伞,简单的一把油纸伞可以随身携带,十分方便,他看后十分心动,于是也买了一把回到祖国。
在伦敦的雨天里,汉威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使用伞遭了不少非议。因为在当时英国的一些宗教传统认为雨天是在信仰中是天意,而使用雨伞就是挡住了天意。况且在当时,汉威所使用的雨伞没有现在的小巧精致,在一个没有人使用雨伞的国家里,举着一个庞然大物在雨中,是一件多么需要勇气的事。
汉威因为使用油纸伞受到了一众的指责与诅咒,甚至有人向他的身上扔起鸡蛋,来表示对他的愤恨和不满。但汉威并没有因为人们的指责而放弃伞,而是坚持每天都使用雨伞,并且告诉人们使用雨伞的好处。此外,一些保守宗教派系的人们也评论说,用伞防雨是对于上帝的亵渎。雨伞的国外旅程就这样因为英国人的宗教信仰而变得步履维艰。
但后来,在那个多雨季的英国里,人们在面对被淋成“落鸡汤”和使用他们眼中的“不祥之物”的两者选择时,他们最终也还是选择使用起了雨伞。
油纸伞的优点逐渐被人们看见,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逐渐被接受和使用起来。在几十年后,国外的教皇也对油纸伞发生了兴趣,于是他亲自帮助伞洗去“冤屈”。随着时间的发展,雨伞的使用在英国小姐和绅士们逐渐流行起来,雨伞不仅遮风挡雨,更代表了优雅风范。
为了将雨伞推向进一步的优美轻盈,英国的一位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发明了弧状钢质伞并且取得了专利,有了这种发明,伞可以随时随地收紧伸缩,使人们携带更加方便。
由于那种更为方便的钢骨雨伞的普及,那些油布伞和油纸伞也逐渐地退出了国外市场。后来到了19世纪,雨伞更成为了国外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使用伞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
总结
现在,伞的好处与作用在已经被广大的人们所接受,它也成为了人们日常出行,外出旅游的必不可缺的对象。
伞的种类更是随着制伞业的发展从而越变越多,各具特色的伞竞相问世:自动收缩伞,太阳伞,盲人伞等等。
我们可以说,伞的发明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读了这么多关于伞的历史,你会不会也去收藏一把油纸伞呢?
参考文献:
《玉屑》
《史记》
《贵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