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在桂阳郡大凑山下有一家铁匠,姓蔡,世世代代是东汉官方御用铁匠。而蔡伦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他自幼在乡学读书启蒙,学习《论语》、《周礼》等,虽说他也算得上是满腹经纶,可是蔡伦对四书五经兴趣不大,反而周围的生活和世界比较感兴趣,他善于观察和发现,在工匠领域如冶炼、铸造,种麻、养蚕等有不错的才能。这也许就和他的出身跟家庭有关系,十八岁那年,他被推荐入宫当了太监,公元年向汉和帝献纸,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世人皆知,中国有四大发明,那就是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制成了“蔡侯纸”,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被后世历代读书人尊崇。千百年来,人们不一定还记得当年的王侯将相,却一定记得发明“蔡侯纸”的蔡伦。而纸的价值,就不用小编多说了,他的造纸法,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完全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排行榜》一文中,蔡伦就名列第六,排在他前面的是默罕默德、牛顿、耶稣、孔子、圣保禄。美国《时代》周刊,曾公布一个有意思的排名,《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而蔡伦赫然上榜。而且编者犹记得,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就由一个节日是蔡伦发明造纸术,由此可见蔡伦的贡献是海内外公认的。
明朝朱棣年间,有一个大太监、大航海家、外交官,叫作郑和,他七次下西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郑和,也叫三宝太监,有一种说法是,他本是云南昆明人,原本姓马名三宝,洪武十三年冬天,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于战乱中被掳入明营,后来不幸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侍奉朱棣。后来朱棣篡位,三宝太监,因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所以朱棣赐他“郑”姓,改名郑和。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的,首先他是奉朱棣的命令进行外交访问,才进行航海的。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他作为外交大使,不断的向东南亚诸国传播明朝和平的理念、儒家文化;同时郑和的舰队,也是一张强大国防力量的体现,使得明朝在东南亚诸国中,拥有强大威慑力,稳定了当时东南亚的动荡证据;最后多次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不但增加了经济贸易,使得丰富了经济商品;多次航海造成,大明朝的造船术、航海术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大明的海军在东南亚无敌,大明的海盗也给东南亚以及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不信看看电影《加勒比海盗》里面,七大海盗王就有一个明朝海盗。
所以郑和才是要当航海王的人,就问路飞服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