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腾讯·北大“一带一路”创新实验室负责人翟崑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小霞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地区和组织、企业等积极响应和深度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腾讯·北大“一带一路”创新实验室负责人翟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实施6年来,我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高举对外开放大旗,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一带一路”引领开放新格局
中国经济时报:“一带一路”建设适应我国经济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变化,对于我国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龙头牵引作用。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引领开放新格局的进展情况如何?
翟崑:“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建设实施6年来,我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高举对外开放大旗,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我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进展情况,即“转变”“统筹”“融通”。
“转变”,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中西部地区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之前,我国东部地区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中西部地区诸多省区市由相对封闭的省份转变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新高地”。
“统筹”,指“一带一路”倡议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内发展规划形成对接,在更深层次上带动了我国内地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我国逐渐形成了由过去的向东开放,转变为东西兼顾;由过去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到东、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由过去重视陆上贸易发展,到如今实现陆海联动发展。
“融通”,表现在“一带一路”倡议卓有成效地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结合起来。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开放合作,将“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各国的发展战略进行有效对接,“打通关节、疏通经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年在“一带一路”座谈会上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统筹内外两个大局的前提下,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条件下提出的国际合作新倡议,其本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我国正在形成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搭合作之桥、友谊之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加密中欧班列开行和打造“空中走廊”等合作,串联起共同繁荣的开放发展之路。在你看来,在砥砺奋进的5年多中,“一带一路”引领开放取得了哪些成效?
翟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多维推进。聚焦“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形成示范效应,推动陆、海、空多维通道齐头并进,中欧班列已成为大通道领域建设的名片。经贸领域,趋向务实。自由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与沿线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逐步加大,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税收和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我国同多个国家签订多边和双边自贸协定,探索开展“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第三方市场合作。金融领域,管控风险。不断推进海外布局,与多国共同建立统一融资标准,加强法律风险防控,推动建立国际争端解决机构与机制,与国际多边开放银行建立融资合作。人文交流领域,多点开花。开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合作,制定印发了多个领域的专项合作规划,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实施奖学金计划,为沿线国家培育技术管理人才。
建立权威对外开放评估体系
中国经济时报:有分析认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仅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也包括开放方式的创新以及层次的加深。你对此怎么看?
翟崑:“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我国对外开放范围、层次和水平的提升,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外开放的覆盖区域从沿线省区扩展至全国,从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扩展至全球大部分区域,总体上实现了内外统筹的协作发展格局。二是政策结构得到完善,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有关“一带一路”引领下的对外开放政策规划、指导意见和行动方案等都作出了相应调整,形成了中央引领、部委指导、地方落实的多层政策结构。三是对外开放重视安全保障,开始由对过去的人财物机制保障的重视,发展成为包括舆论、安全以及智力支持等在内的全方位支持体系,为“一带一路”引领的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一带一路”创新性提出了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以促进贸易便利化,该通道形成了“一带一路”经中国西部地区的完整环线,统筹了国际、国内和陆海空间,促进了中欧、中亚等国际通道的有机衔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作为中国新加坡互联互通项目的升级版,以重庆为中心,向南延伸至广西北部湾,通向新加坡及东盟,向北与中欧班列对接,促成东西联动,辐射南亚、中东、大洋洲等地区的全球性互联互通网络。在国内,借助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形成了西部各省区市共建“一带一路”的合力,提供了共同面向东南亚开展务实合作的平台载体;另外,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经济时报:“一带一路”是一个目标非常宏大、内容非常丰富的合作倡议。未来,“一带一路”建设还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开放发展的目标,在“一带一路”引领开放发展方面,你还有哪些建议?
翟崑: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引领对外开放,还需继续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项目落地。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导致一些项目推进缓慢甚至中断。接下来,要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加强政策协调与项目对接,使每个项目都能从构想变成现实。
二是整合平台。国内在积极推进航空口岸开放平台和物流园、保税物流中心、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产业园区承载平台和大型国际化展会平台等平台体系的联动作用并未明显发挥出来,需要认真谋划、系统整合,推动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是内外融通。对外开放建设应在“一带一路”推动下塑造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并逐步将其与东部发展、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其他区域发展一并推进。在全球,对外开放应积极探索与发达国家的战略合作空间与机遇,加强与有关国家在产业链上的分工合作,探索发展合作新模式。
四是建立评估体系。以“一带一路”为“纲”,建立权威的对外开放评估体系。结合“一带一路”为引领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合理利用大数据,对我国及其地方各省区市对外开放进行客观深入的评分和研判。未来,应在“一带一路”建设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级权威的对外开放评估体系,设定科学的评估指标,实时监测对外开放发展状况,以便作出有效应对。
综述
“一带一路”:构筑开放包容的多赢平台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小霞
“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透明的倡议。六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平等、开放、透明,按照市场规律和通行国际规则行事;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走深走实,一大批合作项目已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为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秉持透明开放包容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之路、包容之路、透明之路。这是由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决定的,也与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抓准沿线国家发展合作的现实需求有重要关系。
“‘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梁昊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六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开放为引领,不断加强经贸合作,逐步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这从很多方面都能得到体现。首先,积极推动相互市场开放,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据商务部统计,截至年6月,我国同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1%,这与世界贸易下滑、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其次,不断强化“走出去”服务保障,投资合作持续深化。截至年8月,我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亿美元,年均增长7.2%。第三,不断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重大基建项目相继落地。截至目前,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俄原油和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亚马尔LNG项目等四大油气合作通道相继建成,蒙内铁路、亚吉铁路等开通运营,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等开工建设,中老铁路和中巴经济走廊下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稳步推进。第四,积极推动经贸合作区建设,沿线民众福祉不断增多。截至年8月,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共82个,累计投资亿美元,入区企业家,将近家,上缴东道国税费累计20.1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4万个就业岗位。第五,加快与沿线国家的自贸区建设,自贸区网络不断扩大。截至年8月,中国已与13个沿线国家签署或升级了5个自贸协定。
“一带一路”是包容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本身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蕴含着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基因。六年来,坚持文化自信,强调文化包容,人文交流成果丰硕,民心相通进程有效推进。首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LMC)等诸多高级别对话平台相继建立。其次,中俄、中美、中欧、中英、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等八个副总理级的高水平人文对话机制不断形成。第三,体育、艺术、美术、经贸、博物馆、电影节等人文交流活动精彩纷呈。第四,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等文化交流品牌日益形成。
“一带一路”是透明之路。梁昊光表示,六年来,在推进“一带一路”国际规则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从研究、设计到建立、运行,全程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第一,顶层设计层面,积极推进双边发展战略、多边自由贸易保障体系和投资保护体系对接。例如哈萨克斯坦战略、乌兹别克斯坦“福利与繁荣年”规划、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稳定发展战略”、塔吉克斯坦“能源交通粮食”三大战略及土库曼斯坦建设“强盛幸福时代”发展战略与共建“一带一路”已积极开展有机对接。第二,国际规则制定层面,坚持以规则性导向推进新型国际合作规则的协商与确定。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持续推进WTO规则向更加公正合理、公开透明方向改革,上海、广东、福建、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模式正不断推广至“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第三,以规则为主导推动构建高标准高质量的“一带一路”自贸区网络。目前,我国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第四,金融和贸易合作层面,立足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动信用评级国际化,推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公正合理、互利共赢。第五,在国际法治实践层面,不断推进稳定、公正、透明、非歧视的规则和制度框架。
让更多国家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和支持,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方签署了合作协议。六年来的实践表明,共建“一带一路”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造福各国人民,国际认同日益增强,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影响力持续扩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当然,新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梁昊光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共建“一带一路”也面临一些挑战。六年来,外界对“一带一路”环境、劳工标准、债务、透明度、政府采购、社会责任等问题非常关切。为此,我国提出绿色丝绸之路、廉洁之路等理念,增进了世界对“一带一路”的信心,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用事实回应了关切。
“‘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合作倡议。”梁昊光说,其最核心的理念是通过基础设施和各领域互联互通,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互联互通的物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扩大全球有效需求,巩固全球经济复苏的总体态势。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阳光倡议。中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无论是规划合作蓝图还是实施具体项目,都由参与方商量着办,一切都在阳光下运行,坚持公开透明。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倡议。既着眼于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更着眼于世界经济联动发展;既致力于同相关国家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也有助于推动解决当前世界发展难题,是一个促进全球发展合作的中国方案。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方始终坚持市场运作,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目前,一大批合作项目已经并正在全面推进中,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民众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更多国家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案例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中希“一带一路”合作典范
图片来源/新华社
■刘倩倩蒋希蘅
比雷埃夫斯港(以下简称“比港”),地处巴尔干半岛南端、希腊东南部。它连接欧亚非三地,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比港拥有陆地面积.5万平方米,岸线总长约24公里,是希腊最大的港口,地中海地区重要的集装箱港。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希腊政府被迫于年启动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比港港务局因亏损严重而成为私有化改革的重点。年10月,中远集团通过竞标,以4.98亿欧元获得比港2号、3号集装箱码头35年特许经营权,并在两年内实现扭亏为盈。在此成功合作基础上,年8月,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以下简称“中远海运”)与希腊共和国发展基金签署协议,以3.亿欧元收购比港港务局67%的股权,成为比港的实际经营者。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海外接管整个港口的经营权。
多年来,中远海运在比港项目运营中真正践行“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受到中希两国多方的积极评价,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两国经贸合作的典范。
比港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连接陆海的又一重要支点。比港是由地中海前往大西洋、由红海前往印度洋以及由马尔马拉海前往黑海的优良中转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也是修建中的“中欧陆海快线”的南起点。中欧陆海快线是匈塞铁路的延长线和升级版,南起希腊比港,途经马其顿斯科普里、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北至匈牙利布达佩斯。与以往通过苏伊士运河抵达汉堡港或鹿特丹港后进入中东欧相比,中欧陆海快线将使货运时间减少7至11天。快线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强我与中东欧各国的联通,深化我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
比港项目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一带一路”促进共同发展的例证。中远海运的投资运营大幅提升了比港在国际航运业的竞争力。年以来,比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全球排名大幅提升,从第93位跃升至年底的第38位;同期,集装箱处理量也从68万箱迅速增加到万箱。截至年底,比港已占有希腊90%的集装箱进出口市场,成为地中海东部地区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比港项目为希腊经济发展作出了实质性贡献,并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中远海运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年底,中远海运对希腊的直接经济贡献达7亿欧元,包括特许经营权费3.15亿欧元,雇员工资3.31亿欧元,缴纳税金5万欧元。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中远海运为当地直接创造工作岗位个,间接创造岗位多个。据希腊智库经济和工业发展研究基金会预测,比港项目年将可以拉动希腊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至年期间将创造3.1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带动公共债务减少2.3个百分点。
比港项目带动中希两国广泛领域的务实投资合作。比港项目向市场发出了希腊作为安全和有利的投资目的地的强有力信号,为我国企业投资希腊奠定了基础。比港项目的顺利进行不仅深化了中希两国的海运合作,而且有利于促进两国在基础设施、能源、金融、科技、房地产、旅游等更多领域的合作。
通过比港项目合作,取得以下经验。
发挥企业集团优势,用实际行动和业绩说话,打开局面。在比港项目负责人傅承求的带领下,中远集团重信守诺,打消了希腊各方对将码头交由中国公司经营的顾虑。一是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员工对话,在确保不辞退一名本地员工的条件下,进行合理的人员重组;二是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按照希腊行政、司法和监管机构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完成比港项目的收购;三是加大对比港的投资,调动中远集团业务资源,使码头公司很快扭亏为盈。从年9月起,企业开始实现单月盈利,年全年实现净利润万欧元,之后各年经营状况不断改善。
在追求企业盈利的同时,充分考虑当地产业和城市发展诉求。中远海运根据当地产业优势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集装箱码头、物流仓储、修造船、邮轮码头和渡轮码头等业务板块的发展战略,并投资万欧元对当地修造船区域进行翻修重建,升级替换所有基础设施和机电网络,以行动表明企业服务当地长远发展的决心。坚持本土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推动文化融合。中远海运收购比港以来,大力推行本土化管理。以集装箱码头公司为例,除几名中方管理人员外,公司共有当地员工余名。中远海运非常注重人文关怀。一是为全体员工提供免费午餐。二是有针对性地建立工资拆借制度,允许有家庭急需的员工提前预支部分工资,解决困难。三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中希文化交流。
坚持绿色环保,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远海运注重保护环境,尽量将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降到最低。企业采用欧洲港口组织认证的环境管理系统和港口环境评估系统,对空气、噪声和海洋环境进行监控和评估。此外,还加强对垃圾废物的处理和回收,按照欧洲环保标准和希腊法规,实行船舶垃圾管理计划等。企业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包括与教堂合作为贫困居民提供食物、援建学校、修缮道路等,在比港当地居民中树立了良好的中国企业形象。
(此文为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
主编丨毛晶慧编辑丨史晓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