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北京治青春痘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814.html

桥本病是指甲状腺有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实质性萎缩、嗜酸变性,即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本病属于中医学“瘿病”“石瘿”及“气瘿”范畴。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与水土失宜引起,且与体质因素密切相关l1]。初起多属实,病久由实致虚,尤以阳虚、气虚为主,遂成虚实夹杂之证。本病本质为本虚标实,心肝阴虚及脾肾阳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为标;

实证

1肝郁气滞型

主证颈前对称性漫肿,质地坚韧,无痛,推之移动,胸胁满闷,易怒,善太息,情绪抑郁,烦热自汗,经前乳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消瘿散结。

代表方剂:四海舒郁丸合消瘿丸。

基本处方:昆布、海藻各15g,海螵蛸20g,木香15g,陈皮10g,牡蛎30g,玄参、浙贝母各15g,柴胡12g。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胸胁胀满甚者加佛手、枳实行气理气;肝郁化火,心烦易怒者加牡丹皮、龙胆草清泻肝热;颈瘿肿尤明显者加川楝子,夏枯草软结消瘿。

2肝火炽盛型

主证颈下瘿肿,质地坚韧,发热口渴,烦躁失眠,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胸胁疼痛,头痛,便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丸)。

基本处方:龙胆草12g,当归12g,生地20g,栀子15g,黄芩15g,泽泻15g,柴胡10g,车前子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如心悸多汗者加茯神、熟地、碧桃干、糯稻根;能食善饥者加生石膏、知母;咽干者加生地、麦冬、门冬、花粉;纳差者加焦山楂、焦麦芽;心烦易怒、时欲叹气、加郁金、青皮、枣仁、夜交藤;肝热痰湿证药用钩藤、丹皮、黄药子等平肝软坚散结。

3血瘀痰凝型

主证颈下瘿肿质地坚韧,时有刺痛,精神萎靡,面目周身水肿,肢节麻木,舌质淡或紫暗,脉沉细。

治法:健脾利湿,活血化瘀。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

基本处方:桃仁10g,红花10g,白芍12g,生地20g,当归12g,川芎15g,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8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随症加减:结节坚硬者加三棱、莪术、丹参、海浮石;甲状腺肿大用半夏、昆布、乳香、三棱、莪术、夏枯草等。

4气郁痰阻型

主证颈下瘿肿、胸脘烦闷、咳痰不爽或见身形肥胖、面色苍白、舌红苔腻、脉浮者辨证为气郁痰阻型,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利湿。

方以柴胡疏肝散合四海疏郁丸加减治之。

方药如下:柴胡10g,陈皮12g,香附10g,茯苓20g,昆布、海藻各15g,海螵蛸20g,甘草6g。

虚证

1阴虚内热型

主证颈下瘿肿,坚韧无痛,虚烦不寐,唇舌干燥,潮热盗汗,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心悸,手颤。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软坚散结。

代表方剂:杞菊地黄丸。

基本处方:枸杞子15g,野菊花12g,生地黄、茯苓、山药各15g,牡丹皮12g,泽泻15g,山茱萸12g,麦门冬、沙

参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若阴虚火旺者加知母、地骨皮、黄柏滋阴降火;手足潮热、多汗心悸,加生地、丹参、山芋肉、泽泻各;若颈瘿肿大甚者加龟甲、鳖甲各养阴散结;遗精频繁者加金樱子涩精固摄。

2脾肾阳虚型

主证颈下瘿肿,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男子阳痿,女子闭经,纳少懒言,颜面四肢水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

代表方剂:八味肾气丸。

基本处方:桂枝熟附子各12g,熟地黄18g,山茱萸12g,茯苓、山药各15g,牡丹皮12g,泽泻15g,黄芪30g,淫羊藿15g。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畏寒肢冷、腰膝酸冷加桑寄生30g温肾壮阳;水肿甚者加猪苓、车前草利水消肿;头晕目眩者加当归补血;面色萎黄、少汗、嗜睡用当归、菖蒲、仙灵脾、茯苓等。

3气阴两虚型

主证颈下瘿肿,神疲乏力,汗出气短,干咳少痰,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腰酸耳鸣,午后潮热,尿少便结,舌体瘦薄、舌质淡、少苔脉虚、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剂:消瘿方。

消瘿方主方组成:玄参30g,黄芪、党参、白芍、北沙参、制香附、浙贝母各15g,夏枯草、当归、柴胡、海浮石各10g,白芥子6g。对于气短汗出重者,加麦冬及五味子各10g;对于咽喉肿痛重者,加牛蒡子及射干各10g;对于颈部疼痛明显者,加乳香及没药各10g;对于大便燥实者加大黄6g。

临床中能用于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中成药有很多,如桂枝茯苓胶囊、鳖甲煎丸、逍遥丸、柴胡疏肝丸、控涎丸、平消片、消瘿气瘰丸、夏枯草膏、消瘿丸、五海丸等,可根据中医辩证论治选择使用。

桥本氏甲状腺炎病位在甲状腺,但可涉及肝、脾、肾多个脏器,功能紊乱、气血失调、阴阳失和。本临床类型多种多样,且虚证、实证变化多端,甚至虚实夹杂,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证型且随时变化。临床治疗多以辨证分型论治为核心,视舌象、脉象、症状变化随证加减,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证候正确施治,密切观察病情动态,一旦疗效不著或有恶化端倪,及时随证变化调整。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第11期·桥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weiw.com/jzqzz/21500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