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上身体抱恙,游子在外,终日惶惶不安,遂三月回乡探母,幸无大碍。
工作已五年有余,但从未初春时节回过家。这次探亲之行,别有风味。
春节时,偶有在朋友圈发发小诗。“我是家乡的候鸟,忘记了夏秋味道!”小诗发出,即刻引来不少点赞,更有甚者,被为人师的好哥们,读给了自己学生听。点赞与分享即为共鸣,我想这代表了为数不少游子的心意吧!
三月中旬的关中道,余寒虽未尽,但春雨已至。在南方,体会不到春雨贵如油的感觉,只有在北方,经历了漫长寒冬的干燥,一场及时春雨即能苏醒了整个大地,万物被润泽,地上、树上、空气里……到处都是春的味道了。尤其是这泥土的清香,下了飞机,我狠狠地闻着这许久不曾闻到的香味,家乡的味道真好闻!
从咸阳机场到西安市内,机场快线的大巴上,一路上我都不曾眨眼,并不是被古都美景所吸引,而是被这冬春时节的萧条所挫败。北方城市的这个季节大概是最不能被欣赏的,走到哪里都是一番衰败,雾蒙蒙的十四朝古都,到处脏兮兮,就连行人的脸,我都觉得蒙上了一层灰,他们的毛孔仿佛已经不能自由呼吸。不由地就拿西安与株洲对比,可叹还是水多的城市好,湿润、干净!
“八百里秦川,任何一块石头都是你的祖先!”我喜欢历史,走在西安的大街上,常有跟祖先对话的冲动。虽未与汉祖唐宗、太史公诗仙等人谋面,但我深知脚下的路是他们曾经走过的路,这里有他们的气息。尤其是在大慈恩寺里,大雁塔广场四周的灯柱被设计成拴马桩的样式,一首首唐诗镌刻在上,每当傍晚来到这里,夕阳西下之时,我就仿佛看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文豪踱步于此,饮酒做诗,好不快活!可惜,此次时间紧张,并未有机会来这里走一走。
从西安到老家,大致还有两个小时的高速路程。从西安坐上到太白山的旅游大巴,列车一路向西奔驰,咸阳、杨凌(陵)、兴平、武功、扶风、眉县、岐山……这些历史地名,见证了当年周王朝凤鸣岐山定都镐京(今西安西郊),大秦西出雍城(今凤翔)东到咸阳一统天下等先人们的丰功伟绩。
列车沿着渭河向前行驶,这个时节的渭水正值枯水期,细流东悠去,不免让人有些感伤、怀旧。此时,我能想到最多的就是商鞅,奠定大秦雄霸天下的卓越功臣。我仿佛看到了,他正在渭水河畔处置那些因持械私斗,而触犯了大秦律法的狂徒,表情决绝,一点不留情面。关于渭水处决,经过多方考证,我猜大致发生在秋末冬初,事因,为秋收各家抢水源,老秦人之间起了争执引起私斗。为护法,商鞅只能顶着压力按律法,秋后斩了这群老秦人。虽与此时的时节对不上,但关中的冬末春初与秋末冬初,情景大致相当。
可喜的是,一路上,我看到了不少标有历史名人或者历史事迹的广告牌,它们似乎都是在推介家乡的旅游业。我惊呼关中人的文化意识终于有了民间觉醒!这几年,我去过了世界很多城市,伊斯坦布尔、开普敦、吉隆坡、柏林、慕尼黑、纽伦堡、维也纳、斯科普里、北京、南宁、杭州、上海、广州……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像关中的这些城市如此粗暴地对待文化,这些历史文化没有得到理应的待遇——深度保护与传播。我太担心,从主政一方的官员到平民老百姓,早已对这些遗迹习以为常,没有足够的意识去爱惜它们!
历史不在博物馆里,而是藏在经历了时间雕琢的民间中。大学时期,我时常游走在关中的乡野之间,寻找历史真正的味道。我想藏在关中人,民风民俗里的历史,是任何博物馆都不能代替的历史,它们会说话,所以我建议喜欢中国古代历史的人,到关中的古村落里走一走,看一看,你会被惊叹地合不拢嘴!
我也期待,田心的轨道交通装备能为关中道的城市发展带来新契机,毕竟保护历史遗迹的前提是城市得到足够的发展。同时,我回乡探亲也会更加方便。
(文\胡杨,田心哥挚友)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