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基层行丨静静的小河渗透以人为

-01-:36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吴雅茗吴佳妮马赛洁

一道渠,流淌激情岁月,润泽群山万民;一棵树,孕育美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一座桥,通向开放之门,激活千岛之城……风云激荡七十载,之江大地舞翩跹。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浙江日报《亲历》版推出“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浙江日报百名记者基层行”特别报道。记者走进田间地头,蹲点工厂港口,来到学校社区,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走转改”,增强“四力”,聚焦70年来城市与乡村的日新月异,聆听基层干部群众的愿景心声,记录之江大地的强劲脉动。今推出第三篇《静静的“小河”》,敬请垂注。

漫步小河直街,感受一个杭州老社区的变与不变。张闻涛摄

这个冬天,杭州拱墅区小河社区主任于丽萍有点忙。她管辖的“领地”里,来了许多“大人物”:阿里的王坚博士、中电海康集团的负责人……市里市外参观考察的人群也一拨接一拨。

人们来到小河,是因为这里诞生了新玩意——“城市眼云共治”管理模式。这是杭州第一个在社区、街道试点成功,纳入到“城市大脑”建设的项目。

当我们走进小河社区蹲点采访时,却发现运河边这个只有0.53平方公里的老社区里,除了“城市眼”,还有更多故事刷新了我们对老小区的印象。听着居民的讲述,我们发现,小河这个古老的社区,伴随着静静流淌的运河水,在不动声色中蜕变,滋长出绵长的生命力。

告别黑臭河,

姚宅传人感叹:

一步步走来真不容易

冬日,暖阳透过小河边枫杨树的枝叶,洒下一片斑驳。68岁的姚桐枝手捧一杯茶,和女儿姚天虹坐在亲水平台上聊天。这里,是姚桐枝去年10月开的茶座,女儿当上了茶座掌柜。

姚桐枝是我们最早去拱墅采访时,认识的第一位小河居民,祖上是运河边开办工厂的大户人家。他告诉我们,西塘河流经大关至勾庄这一段,河道变得窄小,人们习惯称之为小河,小河社区也因此得名。

年,姚桐枝出生在小河东河下的姚宅,从此再也没挪过地方。他说,一开始是没条件,后来环境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好,舍不得走了!

童年的姚桐枝,跑遍了小河东河下这片地方。那时候的小河,河水清澈,两三米深的地方依旧清可见底,河道内小船如织。上世纪60年代,随着莫干山路沿线工厂越来越多,快船变成一天仅一班的小火轮,小河也变成了黑臭河。

“那是一种特殊的臭味。”姚桐枝回忆道,“混合了制药厂、墨水厂、造纸厂等等排出来废水的味道。”那时候的拱墅区,是杭州的工业大区。

转变发生在年,那一年,姚桐枝刚好退休,也听到了许多新名词:“五水共治”、截污纳管、污水零直排2.0模式……与此同时,姚桐枝发现,身边的运河水和小河支流水一天天变清了。他不知道的是,这10年来,拱墅已陆续关停搬迁了余家落后产能企业。

小河水变清了,小河直街改造也在居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weiw.com/jzqzl/21516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