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想要可靠的制造业,中国通常是不二之选。”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史兆威曾公开说道。为什么连美国的学者都这么认为呢?
据《环球时报》近日报道,美国石英财经表示,近年来一些美国制造业将工厂从中国迁到东南亚国家,特别是越南。但因为疫情原因,越南政府防疫不当,没能控制好疫情蔓延,导致许多工厂被迫关闭。
为了能够尽快恢复生产,这些美国企业重新把目光投向中国,将工厂从越南撤离,迁回中国。这些美国企业当初为何搬离中国呢?
美国企业当初为何从中国迁到越南?
众所周知,在特朗普任职期间,他一直呼吁美国的制造业能够离开中国,回到美国,让美国制造再次伟大。然而,有不少企业并没有理会特朗普的话,但也有不少企业,听信他把工厂搬离中国,却没有回到美国,而是去了东南亚国家,越南就是最热门的选地之一。
年,不少国际企业从中国迁往越南,美国英特尔芯片在中国的制造厂就宣布从成都转移到越南胡志明市生产。爱立信和诺基亚这两家知名企业,也在那时表示,会把5G业务和其他重要业务移出中国。
这些美国企业一方面是响应特朗普的呼吁,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越南的劳动力比中国廉价。然而,这一举措,在英国媒体看来,并非明智之举。
英国媒体发文表示,越南的人口总数和中国无法相比,中国有14亿人,而越南只有不到1亿。中国的劳动力能够获得专业技能的高度训练和培训,但是越南劳动力在这方面是无法被提供的,而且越南的工厂还面临安全标准的问题。
不仅如此,越南在这数年时间内并没有办法做到大力推进工厂未来化的改造,而中国却可以做到运用尖端技术和机械,推动和引进机器人技术,运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让中国制造业工厂进一步走在世界的前端。
自从这些跨国企业的生产线搬到越南后,越南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远远超过了GDP约2倍左右。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年,越南进出口总额高达多亿美元,而GDP只有约亿美元。
据中国新闻社报道,年,越南更是以近3%的GDP增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外界看来,越南的政局相对稳定、民众追求世俗成功、劳动力廉价且谋求开放等,有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目的地的潜力。
从19世纪开始,全球产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转移。英国是全球首个“世界工厂”,随着美国的优势体现,全球制造业先后又流向美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
随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制造业又慢慢抽离,转移到中国,成为21世纪的“世界工厂”。而承接了中国部分制造业的越南被认为,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然而,疫情的到来,似乎打碎了越南的“美梦”,让许多美国企业纷纷从越南搬回中国。
疫情下,在越南的美国企业
随着德尔塔变异毒株在各国的肆虐,越南也不能幸免,变异病毒的感染呈现大爆发的趋势。对此,越南政府解释到,无法追踪病毒的感染途径,因为传播的速度太快。
而且,越南新冠疫苗第二针的接种率不到4%。为此,越南政府下令,要求国内所有的工厂暂时关闭或者大幅缩减上班人数。
今年8月27号,据新华社报道,越南官方表示,疫情爆发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众多美国企业所在的胡志明市,是该次疫情的高风险地区。
一家在越南南部的造纸厂,原本有名员工,因为疫情急剧的扩散,最后只能裁员,减到人。由于疫情的严重性,这家造纸厂企业为了继续生产,这些留下的员工一天要上12小时,且都无法离开工厂,只能临时睡在会议室里纸箱做成的床上,并且被要求睡觉的时候必须带好口罩,说话要保持2米以上距离。许多员工受不了偷偷跑回家,留下来的是因为必须得养家糊口。
对此,越南工商部表示,由于许多工厂因为疫情而停产,政府下达移动限制措施,依旧在运行的工厂,在周边给员工准备宿舍,这是不得不考虑的举措。
除了造纸业,越南是仅次于中国的美国最大鞋服类商品来源国,其出口量占美国总量的30%以上。这一指令,让这些唯利是图的美国企业,一时间陷入了巨大困境,特别是阿迪达斯等服装鞋类企业,要知道,他们极度依赖越南的生产线。
为此,耐克等80多家美国鞋服类企业曾经给拜登写信表示,越南的鞋服产业直接影响到美国的产业健全性,并且要求美国迅速对越南无偿提供新冠疫苗。
美国鞋类企业耐克有50%的产能都在越南,由于越南的生产和代工停业,给他们带来巨额的损失,今年7月,美国的鞋类价格上涨比去年高了4.6%。
除了美国,日本在越南的企业也遭受重创。据相关消息报道,由于受到疫情影响,日本品牌优衣库的新品上市将被推迟,该公司在越南的服装厂生产出现停产的情况。除了零售公司,日本其他服装类企业也陆续改变销售策略,这都是因为产能下降所导致的。
据越南官方的相关数据显示,累计到今年7月,平均每日有家企业关闭,共有7.97万家企业停业或者解散。
这都是因为,越南政府在实行高度的疫情防控的同时,要求继续生产的工厂必须实行“三就地”(就地生产、就地用餐、就地住宿)的生产模式,导致许多企业无法做到付出额外的开支,再加上生产力无法满足客户需求,造成企业直接选择停产。
对此,越南纺织服装协会表示,不少之前与越南达成合作的企业已经选择将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这是由于越南有30%-50%的中小型纺织厂被迫停产。这对于越南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了解,不少企业纷纷选择回到中国。
假如制造业没有离开越南,他是否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据海外网近日报道,美国石英财经发文表示,为了应对越南疫情肆虐给企业带来的困境,一些企业正在准备重新回到中国。
在经过越南长达数月的疫情,各个跨国公司的高管纷纷向总公司担忧地汇报。一位首席执行官表示:当初花了6年时间打造的越南生产线在短短6天之内就放弃了。中国现在是为数不多能获得商品的地方,一想到当初花费了巨大精力离开中国,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意大利著名家具企业合和CEO表示,他们在除了越南之外的其他国家展开过不少调查工作,发现,中国是他们又要重新回去的地方。而美国防护服制造商雷克兰工业公司CEO罗伯森则表示,将会在几周之内把生产线从越南转移到中国。
而有些企业因为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问题而在犹豫,但是有些企业则表示,即使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再高,也得回去,这样起码有库存对得起消费者。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回到中国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就算没有疫情,越南也很难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据中国新闻社8月31日报道,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表示,“越南不可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反而会同中国的供应链形成一种相互嵌套的关系。”
大多数人可能认为部分中低端产业是从中国转移到越南的,其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这是中国产业向越南“溢出”现象。
从中国转移到越南的产业链是最终的组装环节,也就是终端产品,是直接卖给消费者,这是为了出口到美国能够避免关税问题而进行的转移。
而这些产品的中间供应链环节还在中国,并不需要转移到越南,最后直接将这些上游供应链生产的产品,从中国卖到越南,再从越南组装出口卖到美国。产业的核心技术还在中国,只是产品最终的组装产业链迁到越南而已。
这种向中国周边国家的产业溢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以中国为核心的供应网络规模变得更大了。
那么,什么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供应链网络?在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之后,过去的企业组织形态在中国发生了一些十分巨大的变化。
假设一家工厂,原本能完成道工序中的70道,但到了中国,这70道工序全部都独立出来,由70个工厂完成,这么一来生产的流程就产生了变化。这些被分解出来的企业都极度专业化。
这不仅使得许多企业之间彼此互为配套关系,而且不断动态重组,形成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网络。这些小企业就成为供应链上的一个个小节点,分工程度越深,专业化的程度就越高,互相匹配组合的可能性越多,弹性越好。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配合的弹性,又可以保证生产的效率。
在这个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时代,对创新迭代的效率要求特别高,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产品供应链兼具弹性和效率。
如果,一个工厂自己生产的供应链无法及时满足这个需求,就会因为无法跟上更迭的速度,被市场淘汰。但如果有专门的企业化供应链,来适应这个更替速度,直接将中间产品提供给需要的厂家,这就能够大大提高效率适应市场需求。
供应链网络规模的扩大,使得成本在综合成本的占比大幅度上升,成本控制的结构转变,产业转移就没那么容易了。
此时,在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的背景已经与欧美那个时代有着巨大的差别,现在的市场背景条件完全不一样,过去的历史不一定会在中国上演。
所以,就算制造业往越南转移,越南也不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使得越南没办法取代中国。那就是越南的经济规模太小,GDP仅在中国国内排行第八,介于苏州和成都之间,人口总量甚至比不过广东,仅9万,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难度很大。这主要的原因在于越南没有自己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国家想要发展重工业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投入大量的资本和精力,纯粹依靠市场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良禽择木而息”。越南如今想依靠美国,已经失去了时代背景,对美国并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越南想要发展重工业,只有在经济上和另外一个拥有重工业的国家形成一种相互契合的关系,而中国就是越南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