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社琴李素华
摘要:纵观董颖夫七十多年的人生,在长安形成了董颖夫文化现象。此现象在长安乃至陕西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弘扬柳青精神,助推长安文学的发展,是董颖夫的人生目标。本文通过对董颖夫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文化产业的陈述,引导民间资金持有者对发展地方文化的思考。
关键词:柳青精神传承董颖夫文化情怀
一、前言
董颖夫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学柳青,弘扬柳青精神,是长安护柳第一人。长安是他的生养之地,文学是他的精神食粮。他以实际行动坚守文学的高地,为文学青年搭建成长平台。
(上图为:年6月19日,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执行会长、《秦岭》杂志主编董颖夫在陕西省柳青文学研会举行的电影《柳青》、魏宝荣长篇小说《古镇春秋》等研讨会上)
二、存在的问题:曲折的文学之路
董颖夫是初中老三届的返乡青年,他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创作。他的创作有了一定的成绩后,生活依然贫困。他有十个兄弟,生活水平处于社会最底层。年,他的父亲去世后,一大家人的生活靠他在基层文化站每月15元生活补助维持,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艺不养家,穷则思变。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下海创业。筹款、征地、建厂。造纸厂投产后,骑着自行车跑销路。经过多方努力,他把产品从省内销往省外。
解决了生计问题,他又回到热爱的文学道路上来。他立志要向柳青一样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和文化事业中去,用文笔展现时代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为前人树碑,为后人铺路。
三、理论基础:以实际行动弘扬柳青精神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董颖夫实际行动为文学青年服务,他的理论指导就是柳青精神。
董颖夫初知柳青,是上初中时的一篇课文—《梁生宝买稻种》。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朴实生动的语言深深地震撼这个懵懂少年。尤其是梁生宝的生活情景就是他自己生活的写照。于是他找来《创业史》一口气读完,从此便于柳青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著名作家柳青来长安县任县委副书记,扎根皇甫14年,跑遍全县乡社,结合农村的工作实际和生活经历,创作出长篇小说《创业史》,创造了一个时代文学的高峰。他的创作态度,创作实践,创作倾向形成了令后人敬仰的柳青精神。柳青精神涵盖四点:
1.投身党的建设事业第一线,扎根农村,体验生活,用朴实生动的文笔描绘出新中国的创业蓝图和创业者的精神风貌,创作出了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2.不计名利,不计得失,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地反应农村实际情况,提出他对农业生产的真知灼见。
3.培养扶持新兴作家,为他们铺路搭桥,让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4.稿酬捐赠给皇甫,造福群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5.董颖夫不仅践行柳青精神,还为传承和弘扬柳青精神做了大量工作。
(上图为:年10月15日上午,董颖夫在长安唐村举行的邢小利《柳青年谱》研讨会上发言。)
年,时任陕西省作协主席的陈忠实出于对柳青的敬仰,想把柳青墓园整修一下。苦于没有资金来源,找到董颖夫谈了此想法。二人一拍即合,董颖夫爽快地答应了这件事,他说,“要弄咱就往好里弄,花多少钱,我包咧”。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他策划重修柳青墓园,“柳青广场”,建“柳青纪念馆”,成立“柳青文学研究会”,设立“柳青文学奖”等,为长安打造了一个响亮的“柳青文化品牌”,轰动全国。
二十多年了,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他说:“我为弘扬柳青精神所做的工作,是为了鼓励人们以后也在文化领域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