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在没有暖气和空调的古代,不同时期

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的皮肤病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斗柄指向西北,自此便迎来了立冬。立冬以后,日照缩短,随着冷空气的频繁活动,气温也越发寒冷。无论南北,冬季供暖几乎已成共识,可见暖气对于现代人的必要性。

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疑问,在没有暖气和空调的古代,不同时期的古人都如何取暖呢?

石器时代,垒火御寒

对于火的使用和控制,是人类数百万年进化过程中尤为关键的一步。正因有了火,石器时代的先民才得以摆脱茹毛饮血,吃上热气腾腾的熟食,间接推动了人类的进化。

那时的人们虽不会人工取火,但他们懂得想办法将火引入山洞,添加柴火,使得火焰保持长时间的燃烧,借此抵御寒冷。

就拿辽宁营口的金牛山遗址来说,其中大量发现了用火的遗迹和遗物,如烧骨等。说明那时的先民已经学会垒砌石圈,以维持火势,便于存放火种。

到新石器时期,早已掌握人工取火的先民们,往往会在定居的住所中,挖出一个坑洞,四周垒上石头,中间用来生火取暖,后世称为火塘。

火塘的使用,不仅存在于新石器时期,即便是到了商周仍在使用,再说近些,即便是现在,火塘仍被傣族等少数民族使用,除了取暖、烹饪,更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春秋到秦,炉火烧地

春秋时期,出现了可移动的燎炉,多为青铜材质。不过火盆腹部较浅,虽然方便,但能提供的热量有限。于是,烧地卧土的取暖方式被探索出现。

古人发现,地面经过火烤,不仅不会潮湿,而且长时间都存有热度,于是有意识地将地面烤热,坐卧其上,这便是火炕最早的原型。历史上,甚至还有宦官因这种方式成为了国君的宠臣。

时至秦朝,出现了能够整屋取暖的壁炉,咸阳一号建筑遗址也证实了这一点。壁炉由土坯砌成,炉膛呈覆瓮形,炉顶呈“入”字形,能够有效地扩大散热面积,长时间保证室温暖和。

西汉盛行花椒温室

西汉时期的古人发现,花椒不仅是香料,更可以是保温材料。只要将其捣碎,和泥涂抹在墙壁上,就可以让人感到温暖,于是“以椒涂壁”成为了当时皇家和贵族的首选。

就拿西汉未央宫举例,其中有间温室殿,以花椒涂壁,同时设有壁炉,地面铺的是产自西域的毛毯,所以异常温暖,皇帝时常在此同大臣商议国事。

唐代兴起瑞炭手炉

唐朝时期,以椒涂壁布置温室仍在沿用,同时还兴起了人工烧制的木炭。不过当时的木炭属于奢侈品,只有皇亲贵胄才用得起。

当时西凉国进贡的物品中,就有瑞炭,据说其“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将其烧于炉中,无焰有光,每条可烧十天,热气让人无法接近。

此外,唐朝时期还有类似暖手袋那样的取暖神器,如香垆。其构造精美,由金属环构成,中间是放置炭火的容器,外面则被镂空金属球包裹。

任凭香炉旋转,燃放木炭的容器始终处于水平位置,不会发生炭火倾覆等意外,所以非常的安全和便捷。

宋朝盛行“汤婆子”

所谓“汤婆子”,就是金属圆壶,有些类似热水袋。当天寒地冻时,在圆壶中灌入热水,拧上盖子,用布包裹,放入被窝即可取暖。

汤婆子不易损坏,还很实用,所以在民间也被广泛流传和运用。

明清已有地暖

明清时期,紫禁城中盛行火地取暖法,即在宫殿下铺设地下火道,或在火炕下砌火道,然后在殿外灶口烧炭,产生的热气通过火道传递到室内,实现了地暖功效。

当然地暖更多出现在寝宫,在紫禁城大殿,最常见的取暖就是烧火盆,盆外放透气笼罩,又称熏笼。这里需要说一下,炭盆取暖也有严格等级制度,“答应、常在等地位低下的人就没有资格使用炭盆取暖”。

纸衣取暖亦有奇效

上述取暖方法都属于室内,如果古时人们要出门,如何保证自己浑身暖和呢?那时虽没有羽绒服和棉服,但贵族多用皮裘取暖,百姓则选择低廉的羊皮、狗皮或丝绵、麻絮填充衣物。

唐宋时期,造纸术得到发展,用于取暖的纸衣出现了。那时的纸衣,与现在轻薄的纸张不同,多为皮纸,以树皮为原料,非常坚韧敦厚,拉力强,耐折耐磨。

起初,纸衣只是穷苦人家的无奈选择,但发展到宋朝时,纸衣已成专门的行业,甚至还有完整的制作工序,虽价廉方便,但却非常保暖。

以至于诗人陆游也曾这样感叹,“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

结语

古人取暖,都避不过火。大到火塘、壁炉,小到手炉、脚炉,都是围绕火来展开。或许也正是因为古人对火的使用和控制,才使得我们同动物区分开来,成为了支配自然力量的人。通过对火的各种灵活运用,让古人也得以度过寒冬,取暖避寒。

立冬后,你所在的城市是否已经急剧降温了呢?你又打算如何取暖避寒呢?欢迎留言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weiw.com/jzqyy/21514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