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风筝的出现,都有哪些隐含意义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很少有讲求直白的叙述方式的,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是含蓄内敛的。在抒发情感和揭示人物形象特征或命运的时候,通常会采用隐喻的方式,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都有可能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里含义。

某些物件,因为经常出现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代表的意义也有许多类似之处,就渐渐形成了意象。当然,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或相同文学作品的不同位置,代表的含义很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需要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确定。

鲁班创造出风筝后曾用于求援后主要用在传统节日的户外活动中

放风筝是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娱乐活动,在我们的历史上有着很长时间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据说,风筝最初的形象是木鸟,是墨翟,也就是墨家创始人墨子用木头制作出来的鸟,从研究到制作,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墨翟的学生公输班——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鲁班,在老师的制作成果基础上进行了改良。

木头的重量过重,想要使木头在空中停留,需要耗费的成本太高,所以鲁班用竹子这种较为轻盈的材质代替了木头。鲁班将竹子制作成了喜鹊的模样,称其为“木鹊”,据说他制作的“木鹊”,可以在空中飞行长达三天的时间。

东汉时期,蔡伦改良了造纸术,这为风筝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很快风筝的制作材料就变成了纸这种更轻盈的材料。

风筝的制作因生产技术的进步而走上了平民化、产业化的道路,风筝也不再是稀罕物件,用途上也开始更加广泛起来。在风筝的制作材料还停留在使用竹子的阶段,它的用途是比较单一的。

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时,韩信就曾利用竹制的风筝测量过某处的地道距离,具体的测量方式我们已经很难完全还原出来了,但从这一传说中,不难看出当时的风筝主要的作用和娱乐的关系并不大。

项羽垓下被围时,张良把人系在风筝上放到空中吹奏长箫,汉军中辅以笛声和楚歌之声,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背后的故事。关于这件事的真伪,已经很难判断了,但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风筝的主要作用可能还是在军事方面。

风筝从竹制改为纸制后,由于体量更小更轻盈,开始被用于传递消息,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等较为混乱的时期,风筝经常被用于求援。被困守在某处城池内的人,将求援的书信或诏书藏在风筝中,放出城外,希望以此求援。

不过利用风筝求援的效果往往不大好,毕竟风筝相比于鸽子等更小体量的动物,灵活性差,也更容易引人注意被发现其中暗藏的玄机。一段时间后,风筝的这种用途就因为效果不佳渐渐消失了。

宋代起,风筝的用处从实用性慢慢转变为观赏和娱乐性,放风筝也开始成为一项民俗活动。每逢一些民俗佳节,民众都会选择通过放风筝的形式来进行娱乐和休闲。

到了明清时期,风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文人们开始将风筝作为一种风雅活动进行推广。他们开始学着自己制作风筝,甚至将风筝作为一种礼物赠送亲友,这大大推动了风筝制作的技术和放飞技艺的发展历程。

《红楼梦》中的风筝作用是放晦气、祈吉盼福、娱乐和修身养性

文学作品中出现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件儿,并不是一件稀奇事,而且这些常见但却不是必需品的东西,往往都会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可能是隐喻,可能是象征,也可能是作品中的某一人物的某种情感寄托。

《红楼梦》中的风筝,就属于常见但并非必需品的出现,在庚辰本的版本中,“风筝”一词直接出现的次数共有17次之多。对于风筝出现的意义,有些在原文中直接明示,有些则是通过某种暗示将信息传递给读者的。

明示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放晦气”。关于提及“放晦气”作用的原文非常多:“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放风筝图的是这,所以又说放晦气一乐”……

按照古代中原地区的说法,放风筝的“放”字,非放飞之意,而是放走之意。放风筝,就是放走晦气、放走病气,是图一个消灾的念头。当有人身陷灾祸时,把名字写到风筝上,放到空中,剪断牵引线,就意味着这人的晦气和灾祸被放走了。

没有科学文化常识的古人,对很多灾祸的理解都和鬼神之说相关,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灵魂”,这些“灵魂”的力量,才是影响世间万物的力量,对很多事情都有很大的作用。

为了利用好这种“灵魂”的力量,古人经常会通过各种仪式来借用这些力量进行对自己有利的活动。放风筝也属于这样的一项活动,古人将名字写在风筝上,就是想将人的灾祸转移到风筝的“灵魂”上,再由风筝带走消除。

《红楼梦》中出现的风筝意象,还有祈吉盼福的意思。关于《红楼梦》中出现的风筝形象,有大蝴蝶、大凤凰、大鱼、玲珑喜字带响鞭等样式。从这些样式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风筝都是喜庆吉祥的图案形象,有些还带有“三阳开泰”等花纹图案。

把吉祥图案放在风筝上,目的很显然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祈吉盼福,获得自己想要的福气,这也是古人常见的一种祈福方式。

民间放风筝的最主要原因,是娱乐和修身养性。《红楼梦》中的贾府虽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民间,但这个家族中的丫鬟等人仍然属于普通的民众阶级,所以这个作用还是存在的。

古人,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女性,活动范围上受到的限制更多,很少有能够进行锻炼的机会。放风筝是为数不多能进行锻炼的活动,也是古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在放风筝的过程中,受风速等因素的影响,把风筝放起来是需要耐心和技巧的,特别适合用来修养身心。

风筝在其中具有象征人物命运的隐喻作用,预示着故事情节发展

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的非必需品作为意象来讲,必定都会涉及到一些隐喻之类的作用,在行文中也可能对情节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红楼梦》中,不同人物放的风筝在形状和样式上都十分不同,这直接象征了这些人在命运上的不同。尤其是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等主角人物的风筝,象征意味更加明显。

林黛玉的风筝样式并没有被详细地描绘出来,但她放的风筝随风飘舞,完全不受自己控制,就如她的人生一般。不受自己控制的风筝和孤女林黛玉一般,只能在外力的影响下孤身漂泊,始终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有红颜薄命之感。

薛宝钗的风筝,是“一连七个大雁”,有“雁行”之意。大雁在飞行时,会排列整齐,十分有序,这和薛宝钗的个人特点不谋而合。自小被培养成了标准封建制度下贵族女性的薛宝钗,在为人处世方面非常合乎规矩。

“七”这个数字,又是个单数,古代单数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有落单的意思。薛宝钗和贾宝玉结婚后,虽然也过了一小段正常的夫妻生活,但最后贾宝玉出家,薛宝钗落得了个寡居的结果,和自己所放风筝中的“七”这个数字的含义不谋而合。

贾宝玉的风筝是《红楼梦》中样式最特殊的一个风筝:美人风筝。贾宝玉一生沉迷于女儿堆中,对美人的追求和喜爱映射到了自己的风筝之上,这里的象征作用就十分明显了。

林黛玉的风筝被紫鹃放走后,贾宝玉随之放走了自己的美人风筝,想要让自己的风筝给林黛玉的风筝做个伴儿。此处的风筝,隐喻着二人之间的爱情,后来林黛玉去了,贾宝玉的感情也随之去了。

最明显的隐喻人物命运的风筝,是贾探春的风筝。她的风筝需要靠着风的力量才能起飞,这是隐喻探春身为女儿,只能依靠家族或夫君,而无法靠自己的能力自立于世间。

贾探春的风筝升空后,作者的描写词汇是“飘飘摇摇”,隐喻的就是后来探春远嫁,漂泊在外的最终结局。

这些隐喻作用,在很多时候还预示了故事的情节发展,给后面的情节提前进行了一些铺垫,使读者深受其中情绪的感染。《红楼梦》对风筝意象的运用和把握,是十分成功的。

风筝这种意象,在很多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出现,其背后代表的含义,也不只《红楼梦》中出现的这些。关于古代其他的很多意象,我们也都应该继续探索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weiw.com/jzqyy/2151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