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铺子挖到了一部真·网红纪录片。
它起源于「网」络,因为13家电视台都拒播。
它也确实很「红」,B站上几十万人观看,仅弹幕超过三万条。
嗯,不卖关子了,说的就是——
寻找手艺
这部纪录片有多火?
只要打开视频,你就能感受到了——
满屏都是网友们「慕名而来」的弹幕。
如此有「名」的一部片,当初怎么会被电视台拒播呢?
网友的弹幕又真相了——
第一次见到这种类型的纪录片
是的,《寻找手艺》太不一样了。
从没见过这种「要啥没啥」的纪录片。
首先,它没资金。
拍摄器材全是淘来的二手残次品,蹭饭什么的也是日常。
其次,它没技术。
摄像机经常乱入到画面中,旁白也经常freestyle。
山沟沟叮叮当当响的地方
最后,它甚至连4个主创都是现凑的。
导演是临时起意想拍这部片,摄影师是导演之前的助理,录音师和司机是两个刚辞职的门外汉。
拍摄途中,摄影师还有事走了,司机又「神奇转化」为摄影师。。。
但,就是这样一部「三无」纪录片,却用「真诚」打动了无数人。
正如海报中的话:一场真诚的温暖之旅。
它所记录的,可能是你从没听过,甚至以后也再没机会见到的中国传统手艺。
生活在西藏的土旦,掌握着铸造佛像的技艺。
做一尊铜佛像,每个部件,都要单独锻造。
磨具成型后,还得进行无数次的敲击,以增强其硬度。
组装部件时,要经过一遍遍的锻压,才能保证严丝合缝。
实际上,这些费时费力的功夫还不算最难的。
要通过眼神来表现佛像的性格,以及佛像背后的故事,这才是最考验技术的地方。
稍微失之毫厘,往往就差之千里。
从图纸到实物,佛像的铸造不仅仅是复制和还原。
平面变立体的过程,需要增加很多细节,每一个细节都具有严格的佛教意义。
多年的摸索和训练下,土旦才得以成为全藏首屈一指的造佛「大师」。
除了土旦这样的「大师」外,片中更多的是掌握着古老手艺的普通人。
比如生活在贵州一山村的两位老人,掌握着当地的古法造纸技术。
造纸的第一步,是将采集来的树皮捣碎。
完全捣烂后,对树皮进行清洗,去掉杂质。
最后,再将纸浆均匀地倒在滤网上,晒干后纸就成型了。
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因为只有五个网框,一天只能造出十来张纸。
更重要的是,由于销路不好,并且年事已高,两位老人已经不打算造纸了。
片中看到的,便是她们的最后一次造纸。
在接受导演采访时,两位老人高兴地表示:
“这下我们的名字到北京了,照片也到北京了,名字到北京也好。”
没想到的是,视频播出后,网友们纷纷发弹幕:到XX地方了。
这或许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铭记和传承吧。
当然,有被传承的手艺,就有面临失传的手艺。
云南某小镇,有一位做油纸伞的手艺人。
这种油纸伞全身都是木质,纯手工制作。
正因如此,也特别考验人的耐心和技术。
比如伞头这部分,完全凭感觉开口,但必须刚好是30个。
连接骨架的线,需要牢牢地绷紧。
老人足足试了8次,才把所有骨架连在一次。
你可能想不到,就连开伞的木头弹簧,也是纯手工硬塞进去的。
不仅制作方法纯朴,就连装饰的部分,也完全取材于自然。
粘伞面的胶水,来自于果子熬制后的粘合物。
伞上的装饰色,来自于锅底灰,以及用树叶做的颜料。
伞上刷的油,是老人烧的菜籽油。
很难想象,这样一把制作精美的油纸伞,竟然没有半点现代工业的痕迹。
几年前,这种做伞工艺被发现时,当地还有4位老人在做。
直到导演拍摄时,就只剩下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
影片播出的时候,这位仅存的老人也去世了。
从此,当地再也没有人做这种油纸伞。
《寻找手艺》播出后,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
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们对于工业产品和传统手艺的审视。
现代工业产品,出品时,就已经把最光鲜的一面展示出来。
越用越破,越用感情越淡,最终被彻底抛弃。
传统手艺,刚做出来时可能质地粗糙,甚至有瑕疵。
但,这样的手艺品却有“把玩”的空间,越用越细腻,越玩价值也越高。
最重要的是,传统手艺往往和「人」密不可分,它承载了创作者双手的温度,以及内心的情怀。
不信的话,看看片中的这些手艺人就知道了——
在新疆做土陶的老人,宁愿薄利多销,也不愿抬价谋利。
因为他担心自己死后,这项技艺就失传,土陶就在世间绝技了。
在西藏刻经文的小伙,坚持慢工出细活,绝不粗制滥造。
因为在他心中,有对佛的敬畏和信仰。
还有一位用传统技艺行医的医生,每年光免费治病就要自费六七十万元。
因为在他看来,悬壶济世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这样的人文情怀,是再精致、高效的工业产品和技术也无法代替的。
说到这,就不得不再次提及本片的导演张景。
在拍片之前,他工作稳定,家庭和谐,过着无数人羡慕的生活。
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他卖掉了自己的一套房,开始了「说拍就拍的旅程。」
最终历时天,走遍23个省市,88各地区,记录下项传统手艺。
当第一版成片出来时,他却彻底懵了。
不仅收到的全是“不专业”、“画面不行”、“声音不行”的评论。
就连导演本人都开始怀疑,是不是做了一件错事。
到了后期制作时,原本预计的3个月,足足拖到了26个月。
光改稿子就近50遍,后期配音十多遍。
虽然最终还是谈不上完美,但它却用足够赤诚的心意,默默记载下了着这个时代最缺失的匠人精神。
谈及拍片的初衷,导演说道,这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关。
“我在湖南西部的一个山村里长大,随着快速城市化,很多传统技巧也流失了。我就在想,身处现代都市的我,能否把这些智慧作为影像保留下来,也有必要让孩子们知道,中国,远远不止你常看到的那些现代文明。”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传承中国古老手艺的,却往往是一些不在大城市里的手艺人。
这些平凡的手艺人,不会把“文化”、“执着”、“工匠精神”挂在嘴边。
但他们的行为,却在默默无闻中延续了这个国家的温度。
就像片尾曲的歌词一样: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