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陈岚):自从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已经走过17年岁月。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
年7月17日,中省市主流媒体来到位于西安高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陕西丝路非遗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丝路非遗”),深度探寻在互联网时代运用产业化运营思维,对传统非遗项目进行深挖和保护的全新模式。
见人:挖掘非遗文化中的传承精髓
“仓颉字,雷公瓦,沣出纸,水漂帘”。位于西安市西南25公里沣河东岸的北张村自古以造纸为生,其制作的纸张因取自楮树皮(俗称构树皮)而得名楮皮纸。纯天然原料、完整手工艺保存让这项延续千年的手工艺被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收录。
纸业兴盛时,“户户有作坊,家家造纸忙。”但随着时代发展,手工造纸工艺复杂且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愿意投入繁重受限制的手工造纸行业、造纸中专业工具匠人的消亡、制作工艺缺乏系统性的传承等综合因素,让手工造纸渐渐消退。
尽管行业凋敝,但是其传承人张逢学坚持古法造纸,他的儿孙也在传承这古老的造纸技艺,守望着长安区北张村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印记。被这种坚持、传承精神所打动的丝路非遗董事长赵俊峰,多次带领团队走访了解楮皮纸的制作工序、产出量、销售,并思考如何让传统非遗和科技元素结合,延续这种传承精神,创造新的辉煌。
结合国内外如桑皮纸、日本古法造纸等类似项目保护研发,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丝路非遗围绕长安古法造纸“楮皮纸制作技艺项目”进行多维系统开发。
渭南剪纸协会会长雷志成(右)讲述作品创作思路(摄影马淑媛)
陕西丝路非遗文化有限公司推出的“楮茯”产品(摄影马淑媛)
以楮皮纸结合泾阳茯茶推出的“楮茯”产品以及自主研发的“长安礼道”系列非遗文化产品系列成为年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认定为指定礼品;子公司麦芽影视拍摄的《匠爱进行到底》系列人文记录片第一集《古法千年耀余晖》被央视二套选播;子公司捷幻科技开发的造纸术VR交互式体验项目被陕西省文化艺术数字馆体验使用。一系列围绕楮皮纸进行的衍生商品及数字产品开发带领大家走进非遗文化,触摸濒临失传的古老工艺,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以及传统非遗在新时代下焕发出的新的活力。
见物:用全新方式综合展示非遗文化
陕西省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作为全国非遗重要代表地区之一,其所拥有的非遗极为丰厚。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74项、省级项目项、市级项、县级项。
陕西丝路非遗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俊峰讲述非遗保护开发(摄影马淑媛)
通过对楮皮纸的研究开发,丝路非遗公司发现以楮皮纸为载体可以传播多个种类的非遗项目。年10月,丝路非遗举办“楮皮纸上的非遗展”,让凤翔木板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邰立平、藏文书法非遗传承人巴松邓珠、永州女书非遗传承人胡美月、苗画非遗传承人梁德颂等多位非遗传承人在楮皮纸上的精心创作,让多种非遗元素融合,让大众对非遗产品有全新的认识。
“楮皮纸上的非遗展”让丝路非遗以及诸多非遗传承人看到大家对非遗项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