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被古树包围的村子,为什么村民一直在给古树做保养?鼎湖山下的白石村为什么叫端砚第一村,这里的村民为什么能靠做砚台得到财富?梵净山下的云舍村,这里的手工造纸业曾红极一时,现在谁还在传承着这门手艺?”
被古树包围的村子,村民为何坚持给古树做保养?
鼎湖山下的蕉园村,建村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全村被两百多棵古树包围,因此又被称为古树村,古树村盛产一种叫做“人面果”的果子。由于人面果吧果肉清理干净后,果核“两个眼睛,一个嘴巴”像人脸的形状,这就是人面果名字的由来。
人面果是季节性水果,为了能经常享用它的味道,村民会用盐或者酱油把它腌制成酸果。每年制作酸果是蕉园村的老传统。据村民介绍:“咱们村里长寿老人不少,80岁以上的最多”,可能跟自然环境有关,跟我们祖宗留下来的古树“大氧吧”大后花园有关。
人面果丰收季,除了做酸果,蕉园村的人们还会做一种传统食物来庆丰收,蕉叶是这种传统食物的原材料之一,将采摘回来的叶子放入模具中,加上泡好的糯米、绿豆和猪肉等食材包紧,裹蒸便做成了。裹蒸在肇庆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现如今当地人还是遵循着这样的传统,家家户户包裹蒸庆丰收。
裹蒸从制作方法上看和粽子有些相似,可它的个头却比粽子大得多,这也与当地人多年的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前上山打柴,去山上肚子饿,就拿裹蒸充饥,就不用回来吃饭,一去就一天。如今裹蒸成为了肇庆的特产之一。
人面果和蕉叶虽是当地特色,但也都是普通的食材或植物,但热爱生活的村民们懂得利用它们,用双手来做出美味的食物,来守住当地的传统,才有了当地村民的幸福生活。
蕉园村众多的古树不仅仅带给了村民们美食,也为村民带来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而村民们也在用他们的行动,默默的守护着古树,祖宗种下来的树以后,就立下了村规民约。不能乱砍乱伐,每年都要除一下虫。祖宗流传下来的,一定不要在自己这一辈丢掉。
小编认为:“村民们一直以来对于村子的爱护,使得蕉园村绿树成荫,同时,人们也利用自己的一双双巧手,将自然馈赠给他们的东西,改造更美味的食物,享受到了生活多种多样的幸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没有道理?
鼎湖山下的白石村为什么被称为端砚第一村
同样是在鼎湖山下与蕉园村相距不远处的白石村,村子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里的村民们世代都传承着一门手艺。一块好的石头是做一方好砚必备的原材料,石头很可能在一个月之后,经过雕刻人的双手就变成一方价值不菲的端砚。
“端砚,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唐代初期的端州”,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白石村的村民们世代以做砚为生计,因此白石村已被誉为端砚第一村。
据村民介绍:“一方好的石头,好的构图,才可以做出一方好的作品”,雕刻每一件作品之前,要把传统文化,要赋予这个作品什么内容,雕之前要想清楚。
端砚的制作重在手工,一块端砚的制成,少则七八天多则半年。从选石、磨石、雕刻到成行,每一步都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
紫云谷与鼎湖山仅一江之隔,因其独特的地质使这里成为优质砚台石料的出产地,从唐朝起端砚所用的砚石,就是从紫云谷的三大名坑开采的,老坑洞便是最好的石料产地之一。
在古代的时候,这里开采,由太监在这里把守,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进里面开采,如今为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的利用资源,紫云谷的坑洞已全部停止开采,这里已成为了端砚历史的见证地。
虽然坑洞已经禁采,但做端砚的人却并没有因此减少,村民们在合理取材的同时,对端砚的制作要求依然精细而严谨,这也为村民们带来了财富。
小编认为:“白石村的村民传承端砚手艺,端砚的制作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端砚已经完全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之中。”村民除了制作端砚,还要有义务把它推向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中国这个传统文化,端砚文化。白石村的村民用自己的一双双巧手,雕刻出了一方方精美的端砚,而端砚也回馈给了他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梵净山下的云舍村,手工造纸业这门手艺,现在又有谁还在传承
云舍村梵净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这里的人们也有一双巧手,云舍村造纸的人从梵净山中取材,因为传统造纸产量相对较小,当地人对山竹索取有度,所以对生态并没有过度的破坏。
云舍村依山傍水,村中聚居着土家族同胞,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梵净山附近,村镇的旅游也渐渐兴起。古法造纸坊便是村中的经典之一。村民杨和平有时也会向游客展示造纸技艺,经常会引来游客围观。
现在传统造纸在很多地方已经很难见到,游客觉得好玩,请求杨师傅带他们体验造纸,但往往都会失败,不过也因此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传统造纸的博弈。体验之余,游客们还会向杨师傅买一些纸作为纪念。
杨和平十几岁便继承了父辈的手艺,那时云舍村的人大多都做着造纸,四十几年过去,他已经变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还在造纸的老人。杨和平说:“费点力,我还是要一直干这个,要把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干下去,一直干到我干不动了,我就不干了。”
40多年时间的打磨,让杨和平的手艺更加炉火纯青,对他而言造纸不只是维持生计,更重要的是守护他心里的一份执着。
“一根竹子变成一张纸,中间要经过72道工序”,从斩竹漂塘踩水抄纸到晾晒完成,寒来暑往数月才能做出一张并不那么精细的纸,也许靠人力一年半载的付出,并不如机器生产的十几秒。但杨和平还是靠着他的一双巧手传承着这门技艺,为外来的游客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
小编认为“农民的一双双巧手,守住了传统,创造了财富”,也为自己带了美好生活,无论是蕉园村的美食,白石村的端砚,还是云舍村的传统造纸,都是热爱生活的,村民们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价值,守住了传统,创造了财富,在为自己带来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让村子变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