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视野●河南许昌8月24日襄城讯: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区。河南有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商鞅、张良、张衡、杜甫、吴道子、岳飞等历史名人。而我们今天要文补的却是中国乃至是世界第一茶文之乡的河南许昌。
日前,为得到中国第一篇茶文《荈赋》及其作者杜育的史料佐证,编辑部的同志们和“控茶师”品牌代表一起走进河南襄城,与窦永革(文末附●窦先生简介)先生一同求证《荈赋》作者杜育在河南襄城的文献史料。
(窦永革先生供图)
(资料图片)
窦永革先生首先向我们介绍到:“杜育(?——),亦名杜毓,字方叔,西晋颍川郡定陵县(今属河南省襄城县)人,是曹魏著名官员曹真与司马懿的军师杜袭之孙”。他幼便歧嶷,号为神童。及长,美风姿,有才藻,时人号曰“杜圣”。清人严可均辑纂的《全晋书》中记载:“育字方叔,襄城人。初与石崇等为贾谧二十四友,永兴中拜汝南太守。永嘉中进右将军,后为国子祭酒。有《易义》若干卷,集二卷。”从中可知,杜育是贾谧的二十四友(即著名的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曾经担任汝南(即河南汝南)太守、右将军与国子祭酒(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等职。晋怀帝永嘉五年(),洛阳将陷,为敌兵所杀。杜育著有《易义》(儒家经学,又为占卜类书)、《杜育文集》两卷,收入《隋书》和《唐书经籍志》而传于世。《全晋书》收录有其散记《荈赋》等五篇作品。
(窦永革先生供图)
(襄城县志资料)
杜育在主业上没有什么成就,但他作为业余型专业茶人,却因《荈赋》这篇文章在茶史上摘得了一项冠军。“荈”音chuǎn,指采摘时间较晚的茶。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荈赋》也只是残篇,存文如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全文的白话意为:
峰灵毓秀的山岳,奇异特产所钟爱的地方。那茂盛生长着的茶丛,沿着山谷一直弥漫到山岗。承载着丰沃土地的滋润,享受着阳光雨露的孕育。待到初秋,农闲之时,结伴同行,上山采摘,精心制作。煎茶之水,要舀取岷江之中,由上游流下的清澈活水;品茶的器具,要选择陶瓷制品,且必需是出自东边浙江一带的越窑陶瓷。酌取茶汤,则要用匏瓜做成的瓢子,模仿周朝的祖先“公刘”那样“酌之用匏”。茶汤刚刚煎好时,粗糙的“沫”往下沉,轻细的“华”向上浮。靓丽得犹如积雪,灿烂得好似春花。饮后神清气爽,困倦顿消,慵懒尽除。
在现存的正史古籍中,《荈赋》是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全过程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学基础。文中讲到了茶叶从环境、种植、生长以及到采摘时节,还有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如文中所写“灵山惟岳”“丰壤”指的是生长环境,“月惟初秋”指的是采摘时节,“结偶同旅”指的是采摘场景,“岷方”“清流”指的是对水的选择,“东隅”“陶简”和“酌之以匏”指的是对茶具的选择,“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指的是烹茶初成时的茶汤状态,“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指的是饮茶的功效。其中“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引自《诗经·大雅·公刘》章节中的“酌之用匏”,意思是茶汤艺术如先贤公刘那样,饮茶用具是用葫芦剖开做成的饮具。
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学初步兴起,茶艺开始萌芽。茶艺是饮茶的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从全局来看,《荈赋》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茶的产地、生长、采摘、择水、择器、煎煮等场景,以及作者在品饮时的审美感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饮茶之道与饮茶境界。
品茶之人谁都知道《茶经》,同样也无人不晓陆羽,但却鲜有人知西晋的杜育,以及他所创作的《荈赋》。翻开陈彬潘主编的《中国茶文化经典》,开卷的第一篇茶文就是杜育的《荈赋》。《中国茶文化经典》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撰的,也就是说,杜育的《荈赋》才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的第一篇茶文。《荈赋》比唐朝陆羽的《茶经》要早四百多年,难怪陆羽在其《茶经》一书中三次提到杜育的作品。这些都实为罕见,可见《荈赋》在我国茶叶史上的地位有多高。与此同时,《荈赋》全文句式工整,韵律流畅,如诗般优雅,似画般秀丽。因此,《荈赋》的出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茶由物质到精神,由药物、饮品到文化的升华。第一次赋予了饮茶活动以审美的视角与风雅的韵味,开创了茶文化清和、淡雅、秀美的一脉文风。
在魏晋之前,茶作为小众的药物,采摘基本上是在农忙后的空闲时间进行,也就是说采的基本上全是秋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开始流行起来,人们依照习惯,多数还是继续采摘制作秋茶。但随着饮茶品味的提高,人们渐渐发现,春茶要比秋茶好喝许多。到了隋唐时期,人们饮茶更加讲究,喝秋茶的人逐渐减少。到陆羽的《茶经》横空出世,倡导的就是春茶,由此上层社会基本上已不用秋茶了。在唐宋洋洋大观的茶文化文字资料中,几乎觅不到一丝秋茶的踪迹。杜育的《荈赋》非常难能可贵地为我们记录下了在魏晋时期饮茶开始流行之初的秋茶采摘情况,让我们得以一窥由饮“秋茶”为主到饮“春茶”为主的变化过程。当然这只是《荈赋》成就的一个很小的方面。
(窦永革先生供图)
杜育的《荈赋》可谓大师手笔,字数不多,却有一道攻心的茶香。作为西晋末期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年代里的地方官员,杜育一边要“枕戈待旦”、随时准备投入战斗,一边要保境安民、发展生产,谁还能有闲情逸致、放飞思想于海阔天空之上,神思飘扬于青山茗饮之中,并将其流于笔端、记于篇章呢?可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杜育做到了。可以想象,如果杜育似我们一般,生活在太平盛世,有着自由闲适的写作环境,再假以古稀的年华,那该有多少石破天惊的茶文化经典之作流传于世啊!难怪宋代苏东坡在《寄周安孺茶》诗中不无感慨地写道:“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也难怪宋代吴淑所作《茶赋》中对杜育的赞誉:“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杜育与陆羽摆在了并肩的位置。
由此,我们编辑部的同志和“控茶师”品牌代表走进河南襄城与窦永革老师一起为中国传统茶文化寻找史实佐证、高度定位茶文化的文创根源、助力中国文化品牌创建,奠定坚实茶文化根基。我们当今在享受着茶文化一脉带来的清和、淡雅、秀美之时,我们真的不能忘记中国这位茶文的开创者—杜育,以及他所创作的《荈赋》的伟大功绩。那么中原文华故里的河南许昌该论定为中国茶文鼻祖之乡,也着实当之不愧!
作为生活在中国茶文鼻祖之乡的河南人民、许昌人民、襄城人民,我们应该“根正苗红”地为自己身在中国茶文鼻祖之乡骄傲、点赞、代言……
(特别声明:本文系作者窦永革同志原创授权发表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侵权必究)
(窦永革先生)
(窦永革,男,汉族,河南省襄城县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襄城县地方史志办副主任。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作家协会理事,襄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襄城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襄城县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任教师、经济区管理人员、政府机关干部、地方志编辑等。从事业余创作20多年,发表各类新闻稿件、理论文章、文学作品等多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类报刊、网络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