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纵横涉外政策每日速递01

我国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83860.html

成为iTrade俱乐部会员将会获得本涉外政策每日速递(word文档)和月度政策汇编(word文档)、月度工作简报(word文档)。欢迎您加入iTrade俱乐部!!

目录

行业动态

1、促外贸政策见成效上月进出口超预期

2、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风险凸显?

3、中国一带一路布局欧洲落脚点

4、国际舆论眼中的中国:中国是全球经济关键动力

5、世行《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称将是风险之年

6、全球超低通胀将会成为“新常态”

行业动态

1、促外贸政策见成效上月进出口超预期

海关总署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比年下降7%,但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虽然较年下降1.8%,但明显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专家表示,从年12月外贸数据好于预期的走势来看,对于外贸形势不必悲观。年,随着我国外贸转型升级逐步完成,各项促外贸的政策效应逐步发挥,“一带一路”等新市场发力,新的技术竞争优势形成,改革红利效应逐步强化,我国外贸成长空间仍然较大。

焦点1

进出口为何再现“双降”?

外需低迷是主要原因

据海关统计,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比年下降7%。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下降13.2%;贸易顺差3.69万亿元,扩大56.7%。

我国对外贸易进口和出口出现了双降,这种情况仅在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出现过一次。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说,“年可以说是我国货物贸易自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较为复杂严峻的一年。”

在黄颂平看来,近年来,我国经济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对外贸易发展也随着全球经济低速增长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外贸进出口出现双降,从出口方面看,主要原因是外需低迷。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值仅增长了1.2%,较上一年回落1.4个百分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值则下降1.7%,也是近年来少有的情况。

从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全球出口情况看,也印证了这一论断。年以来,全球出口值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大幅度下跌态势,WTO公布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年前10个月全球出口值下降幅度超过11%,是自年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再次出现下降。

即使在这样恶劣的国际环境下,年我国出口明显好于全球主要经济体。按美元计价,前10个月我国出口下降2.5%,而同期美国出口下降6.5%,欧盟下降13.2%,日本下降9.5%。

从进口方面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和大宗商品进口量增速放缓是年我国进口值出现下降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增长8.8%,铁矿砂进口量增长2.2%,煤、铜、钢材进口量则分别下降29.9%、0.3%和11.4%,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焦点2

我国外贸出现哪些新亮点?

贸易价格条件改善对外贸易效益提升

“年,全球经济总体复苏乏力,前景艰难曲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对外贸易发展进入新常态。”黄颂平表示,尽管如此,在复杂严峻的局面中,对外贸易发展仍然呈现一些积极变化和亮点。

年,我国外贸优进优出取得新成效。黄颂平介绍,年,贸易方式、贸易主体、商品结构、市场多元化、贸易条件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不断优化的发展态势。

出口方面,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8.15万亿元,增长1.2%,占出口总值的57.7%,较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同期,玩具、家具、箱包、塑料制品出口保持增长。进口方面,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贸易条件进一步改善。

年,我国部分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总体下跌11.6%,出口价格总体下跌1%。“由此测算,年我国贸易价格条件指数为.1,表明我国出口一定数量的商品可以多换回12.1%的进口商品,意味着我国贸易价格条件明显改善,对外贸易效益有所提升。”黄颂平表示。

新兴贸易业态给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年以来,国家推出一系列新举措,促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兴贸易业态实现快速发展。截至年11月底,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郑州、广州、深圳7个试点城市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业务,验放包裹1亿件,货值超过亿元。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黄颂平说,结合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贸易情况,年我国仍将保持货物贸易总值全球居首这一地位,出口市场份额也将达到13%,较上一年继续有所提升。

焦点3

如何看待今年外贸形势?

自贸区减税效应将逐步释放

而对于今年的外贸发展情况,黄颂平并不乐观。他指出,年,世界经济低增长、外需低迷的情况不会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年12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1.2,较11月回落0.8,表明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压力仍然较大。

不过,年12月外贸数据透露出一丝暖意。据统计,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48万亿元,跌幅收窄至0.5%,环比增长14.6%。其中,出口1.43万亿元,同比增长2.3%,环比增长14.1%;进口1.05万亿元,同比下降4%,环比增长15.1%。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白明说:“对于中国外贸形势也不必悲观,这从年12月外贸数据就可见一斑。”

“客观来看,虽然年外贸形势比较严峻,但12月份数据是个不错的收盘。”白明说,该月数据亮眼,除上一年度基数较低外,也说明前期实施的各项促外贸政策效果正在显现,而近两个月来的人民币汇率走势也对出口有利。

站在这个起点上,白明认为,近两年来,外贸支持政策集中释放,从酝酿到落实再到发挥作用,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比如自贸区红利逐步释放,并进一步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项目的落实,都将在年发挥作用。

“从长远来看,我国外贸成长空间仍然存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仍有余地。”白明表示,从贸易伙伴来看,传统欧美市场成长空间受阻,但“一带一路”等新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从优势来看,我国长期以来依赖的成本优势正在减小,但新的技术竞争优势正在形成;从制度层面来看,伴随我国政策效应逐步弱化,我国改革红利效应正在逐步强化。

而伴随WTO多边贸易红利的消失,新的区域、双边合作机制正在逐步形成。白明说,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参与的区域合作机制中影响较大的是RCEP,中韩、中澳等双边自贸区的减税效应也将逐步发挥,“这些都将构成我国明年外贸增长的支撑点”。

来源:南方日报

2、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风险凸显?

7日,受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大跌个基点影响,离岸人民币对美元(CNH)一度大跌多个基点,最低至6.76附近,但随即市场风云突变,神秘的人民币大单买盘涌现,在半小时内又令离岸人民币反弹上涨逾个基点至6.附近,境内外人民币汇差也从最高多个基点压缩至个基点左右。

汇市、股市都是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联动效应很大。虽然股市进入年后差点发生二次股灾,把板子打在了熔断机制实施上,但受汇市暴跌影响绝对是主要原因之一。

人民币汇率大跌的另一个影响是,对外汇储备影响凸显出来。央行数据显示,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万亿美元,较前月下降亿美元,创下单月最大降幅。此前,市场预计去年12月外汇储备为3.万亿美元。

外储超预期下降的原因有三:一是资本外逃加剧。美联储加息导致去年12月美元指数较大幅度攀升,促使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撤离回流美国。同时,人民币较大幅度贬值促使资本撤离加剧。特别是12月萌生起来的人民币大贬预期,资本提前布局出境。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使得投资者预期中国央行干预汇率将会大大收敛,人民币贬值成为定数,使得资本无所顾忌、无所留恋的出走。

二是央行干预汇率耗费了大量美元。中国政府已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组成承诺,人民币汇率没有贬值基础,为的是促进人民币加入SDR。但是,人民币汇率从市场决定因素看,贬值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只有耗费美元买入人民币,抑制贬值。在离岸市场,央行通过在港国有银行买入人民币干预价格走势。两种手段耗费的都是美元。

三是企业和个人购汇存汇意愿增强。企业担心美元继续升值,人民币继续贬值,大量购汇或持有或偿还美元债务,消耗大量外储。同时,个人从投资、旅游、海外探亲和留学等考虑,购汇、留汇、持汇等大量增加。企业和个人大量持汇消耗外储较多。

一个轨迹出来了:人民币汇率贬值——资本撤离、央行动用外储干预——外汇储备下降——外汇占款减少——市场流动性紧缺——降准预期呼声增高。

对于央行来说,一个两难选择是,针对人民币汇率贬值,如果放任不管,可能出现失控样大贬甚至波及到股市楼市风险。如果利用外储买入人民币强力干预,那将耗费大量外汇储备。一些实行资本自由流动而又是管制汇率的小国,就是干预汇率导致外储耗干最终汇率崩盘的。纵然中国是世界第一外储大国,也不得不警惕啊。

笔者赞成这样一个选择,央行应转变汇率干预策略,从控制人民币贬值幅度改为控制人民币贬值节奏,即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合理区间内,由市场自行决定人民币均衡汇率。

同时,尽快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目标,尽快实现人民币自由使用,使得市场供求来反映和决定人民币价格。真正由信息充分反映的市场来左右人民币走势。

随着美联储二次加息预期升高,美元升值还不到头,人民币贬值仍将继续。对于个人来说,无论从投资角度,还是涉外需求,都应该手持一些美元或美元资产。

来源:国际商报

3、中国一带一路布局欧洲落脚点

参考消息网1月14日报道日媒称,中国领导层提出的经济区构想“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开始扩大到欧洲。预计中国远洋运输集团(COSCO)将收购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以地中海要冲的该港为落脚点,中国将加速在经济和军事上进入欧洲和非洲。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月13日报道,为对抗加强重返亚洲的美国,中国加紧扩大在欧洲的影响力,由中国企业实施的基础设施投资正在各地展开。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计划斥资3到4亿美元获得希腊国营运营公司持有的比雷埃夫斯港51%的股份。

位于雅典市郊的比雷埃夫斯港拥有希腊最高的集装箱年吞吐量,即使放在欧洲也是屈指可数的大型港口。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是通往西欧和非洲的海上物流枢纽。对于在欧洲没有盟国和友好海上基地的中国来说,这正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大型海陆通道中转站”(日本大型海运公司)。

报道称,中远集团已在年出资40亿欧元,取得了比雷埃夫斯港35年的码头经营权。并在当地增设码头,主导引进新型起重机,逐步形成了“中国港口”的既成事实。以正式收购运营公司为契机,中国正加速实现“据点化”,这一举动的目的主要有2个。

首先是作为一带一路的支点基地来使用。来自中国各地的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先集中到这里,然后再通过铁路运往中东欧。这和从德国或荷兰靠港后再进行陆上运输相比,“可以缩短7到10天的日程”(中远集团),中远集团在比雷埃夫斯港处理的集装箱货运量在最近5年间增长了4倍以上。

其次可用作军事基地。中国政府描绘的构想是将比雷埃夫斯港作为本国海军的补给基地来使用。年2月中国海军最大登陆舰“长白山”号在此靠港,希腊总理齐普拉斯登上军舰,宣示了两国的蜜月关系。如果能以经济为突破口加深相互合作,就有可能把这个地中海港口纳入到中国的安全保障战略中来。

报道称,中国还在东欧等地进行着同样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铁路总公司年12月开始建设连接塞尔维亚和匈牙利的全长公里铁路。中国的国有企业联合体还决定在土耳其收购大型港口。其战略构想就是先从土耳其到希腊、中东欧的广大地区建设交通网,然后再把影响力扩大到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暗含对抗美国的意图。年10月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达成协议,美国重视的是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决定贸易、投资规则。一带一路具有对抗这种封堵中国的侧面。

但中国也面临着诸多难题。由中国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尽管有许多已经在东南亚开工建设,但设计粗糙和建设延迟的问题被认为非常明显。中国主导的国际性金融机构亚投银行(AIIB)去年年底正式成立,但如果中国只按对本国有利的方式来运营,恐怕要招致创始成员国中的英德法等国反对。

中新网株洲11月16日电(通讯员梁超)随着一鸣响亮的汽笛声,中国出口欧洲的首列动车组于当地时间15日上午在马其顿成功开跑,列车从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站开动,最终抵达东部城市韦拉斯站。

当天,马其顿政府为该列来自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动车组举行了隆重的接车仪式。马其顿国家总理格鲁埃夫斯基、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斯塔夫莱斯基、交通部长米萨伊洛夫斯基、马铁路运输总经理科斯托夫、中国驻马其顿大使温振顺等出席接车仪式。

格鲁埃夫斯基表示,马其顿已有30多年未对铁路系统进行过大规模投入。根据马其顿政府的规划,将累计投资6亿欧元,对轨道交通系统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从中国采购的6列动车组亦是该计划的一部分。这些列车全部投入使用后,将承担马其顿列车客运60%的运力。

据马铁路运输公司总经理克斯托夫介绍,由于马方列车司机和技术人员还需要培训和适应,该列动车组最终投入使用预计将在年底或年初,其余5列动车组预计将于年上半年陆续运抵马其顿。

马其顿动车组项目既是中国出口到欧洲的首个动车组项目,也是中国动车组产品符合欧洲TSI(欧洲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要求进入欧洲市场的第一单,TSI也是国外产品进入欧洲必须通过的认证。在此之前,中国出口到欧洲的轨道交通产品一般为电力机车、地铁、轻轨列车,相对于上述产品,动车组技术更加复杂、研制难度更大。

中国中车株机公司副总工程师、马其顿动车组总设计师陈喜红透露,技术人员在该动车组上首次采用低地板设计技术、首次采用铰接式转向架、首次按照欧洲标准采用三级防撞设计。它的设计按照最严苛的欧洲标准EN:的要求,采用三级碰撞能量吸收系统,能在两列车以时速36公里相撞、或一列车以时速36公里撞击80吨货车、或一列车以时速50公里撞击15吨可变形障碍物等工况下,通过车体的能量吸收系统,确保乘客和司机的安全。

此外,在防火、防寒、人性化、卫生清洁、外观设计等方面,整列车充分运用了中车株机公司多年来在国内外动车组研制、服务和运营中所积累的成熟经验。

中国中车株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清和表示,中国中车株机公司积极布局欧洲,成功参与欧洲国家的铁路设施建设,推动当地的轨道交通发展,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践行者。该项目的成功,为中国中车株机公司进一步拓展世界最高端的欧洲市场带来示范效应和深远影响。

基于马其顿动车组等海外项目,周清和总结中国动车组等高端装备与轨道交通建设“走出去”的优势主要在以下几点:中国企业在建设周期、建设成本、研制技术、运营经验、运营速度、技术整合方面具备相当的优势;中国产品具备一定的性价比优势,产业规模越大,核心技术和大零部件的集成能力越强,成本就越低。中国企业“产品+服务+技术+资本+管理”的出口模式创新,以及政府引导企业整体出海战略,为中国轨道交通建设和装备企业参与海外市场竞争创造了必要条件。

来源:参考消息网

4、国际舆论眼中的中国:中国是全球经济关键动力

“尽管美国的利率不断上升,但市场今年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weiw.com/jzqys/214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