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每个人,都能看看这部新片

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 http://pf.39.net/bdfyy/zjft/190621/7235816.html

点击电影铺子→主页右上角→设为星标

开门见山,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部有望入围奥斯卡的异国佳片——

《蜂蜜之地》

豆瓣8.9,烂番茄新鲜度99%,IMDB8.2,一向严苛的met也有86的高分。

自年初在圣丹尼斯电影节上映后,《蜂蜜之地》就收获了很高的评价。

此外,还获得了圣丹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最佳纪录片等奖项。

可以说是竞争今年奥斯卡纪录片类奖项的有力黑马。

和常见的纪录片不同,《蜂蜜之地》全片没有任何旁白、采访,观众甚至感受不到摄像机的存在。

这部时长87分钟的纪录片,是摄制组花费三年时间,拍摄了超过小时的生活影像素材,并剪辑而成。

全片,用最原汁原味的故事,讲述了冲突、逝去、对立.....

希腊之北,马其顿。

鲜黄天色掩映下的荒芜山原,有一处几近废弃的村落。

哈提兹和她年迈半瞎的母亲是这里仅有的住民。

哈提兹,是整个欧洲大陆最后一位女养蜂人。

半生以来,她一直坚持着祖辈传承的,最传统的养蜂方法。

清晨出发,徒步几公里来到悬崖,寻找野山蜂的巢穴。

找到后,她会将蜂巢中一半的巢脾和蜜蜂装在干草编的蜂笼中,带回家。

“我拿一半,给蜜蜂留一半。”

这是哈提兹祖辈传承下来的俗语,是人与蜂和平相处的微妙平衡。

采蜂回家,已是傍晚。

哈提兹会准备一场简单而又隆重的仪式,在夕阳薄暮下,将采回来的野蜂安顿在她无人居住的石墙内悉心饲养。

除草、打扫。

每年九、十月,就到了收获蜂蜜的季节。

揭开蜂巢的石板,哈提兹总会小心翼翼的割下一半巢脾,再将石板轻轻安放回去。

收获的蜂蜜,她也会留一小碗在蜂巢前的空地上。

“我拿一半,给蜜蜂留一半。”

她时刻恪守着对自然的尊敬和承诺,回报,就是丰淳甘美的蜂蜜。

荒原上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枯燥。

只有收获蜂蜜之后,哈提兹才会离开家,一路来到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卖掉蜂蜜,换取生活必须品。

母亲爱吃的香蕉、母亲喜欢的扇子,或者是一盒染发膏.....

虽然头发时常被头巾包着,很少摘下来,但哈提兹仍旧保留着对美丽的追求。

本以为这样平淡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一户游牧人家来到了这里。

和生活寡苦,相依为命的哈提兹母女不同,这户游牧人家有七八个小孩,两三辆铁皮车和一大群牛。

他们的到来,让这个孤村变得从未有过的热闹。

很快就和小孩子们变得熟络的哈提兹也欢快了很多。

她送了一只小猫给游牧家的小女孩,游牧家请她一起去吃饭,

她闲暇时唱歌给游牧家的孩子们听,游牧家送了西瓜给她和她的母亲

最初,原住民和新来者和谐共存,但渐渐的,事情却变了样子。

游牧家孩子众多,每一个都要上学,每一个都要花钱。

而看到哈提兹的蜂蜜一罐可以卖10欧元后,游牧家的男人也打起了养蜂的主意。

热心的哈提兹也没有藏私,而是将她多年来养蜂的经验一一告知。

最重要的,还是那句“我拿一半,给蜜蜂留一半。”

在学习养蜂这件事情上,游牧一家的四儿子维利是最上心的。

膝下无子的哈提兹也和他十分投契。

她会巨细无遗的将养蜂的事情都交给他,如何取巢脾,如何熏烟,怎么和蜜蜂相处,一定要遵守养蜂的自然法则......

很多时候,哈提兹将这个孩子当成了自己亲生的儿子来教。

但游牧一家的其他人,却并没有把哈提兹的教导放在心上。

除了维利之外,所有人眼里看到的只有每瓶蜂蜜10欧元。

当看到自己蜂巢的蜂蜜不如哈提兹的饱满后,游牧家男主人也没有去分析原因,而是一味地责怪儿子没有照料好蜂箱。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是哈提兹藏私,勒令儿子不准再去见她。

集市上,哈提兹的蜂蜜卖得很好,也让游牧家男主人看红了眼,

再加上奸商的催促,什么自然法则更是被彻底抛在了脑后。

游牧家决定不顾之后的发展,将蜂蜜全部卖出去。

一箱一箱蜂巢被挤压榨出蜂蜜,装在桶里出售,巢中的蜜蜂被赶尽杀绝。

他们的这种行为,自然就遭到了蜜蜂的报复。

游牧一家在取巢脾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蛰到崩溃,却也只能忍着。

蜜蜂的报复也无可避免的波及到了哈提兹的蜂巢。

游牧一家将巢脾榨取干净后,无处可归的蜜蜂顺着味道聚集在了哈提兹的蜂巢里,将她的蜜蜂杀了个干净。

而当哈提兹找游牧家男主人理论的时候,对方却只是一概推脱到天气、环境、风沙等毫不相干的事情上。

而当哈提兹建议要么将他的蜂箱搬走,要么将自己的蜂巢换地方时,得到的却是对方的威胁。

面对这样蛮横不讲理的一家人,哈提兹能怎么做?

武力比不过,讲道理的话对方只会耍无赖,谎话连篇。

她只能再为自己的蜜蜂另找出路。

背着仅存不多的蜜蜂,哈提兹走了好长的路,把他们藏在了林子中的一棵枯树里。

受不了家人唯利是图的嘴脸的维利,也离开了他的家庭,来到了哈提兹身边。

跟着哈提兹,他们重新从悬崖上采集野蜂,跋涉一天将野蜂安顿在新选好的枯木里。

在野外过夜谈天的时候,维利问:

哈提兹,你有没有想过离开这里?

哈提兹却只失落的回答:

如果我有一个像你一样的儿子......事情也许会不一样。

可是我没有。

回去的时候,他们看到,昏暗的山坡上,一棵对蜜蜂很重要的杜松树正在熊熊燃烧。

而烧这棵树的,正是维利的父亲,游牧家的男主人。

气不过自己的儿子离开自己,选择和哈提兹一起生活,游牧家男主人选择“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只留下哈提兹一个人,面对燃烧着的树。

可就算是这样,他们还是不打算就此罢手。

利益驱动下,无论是商人,还是游牧家男主人,都想获得更多的蜂蜜换取利益。

这次,他们将算盘打到了哈提兹藏在深山中的蜂巢......

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并不单一。

人与自然的对立,人性与利益的对立,原住民与外来者的对立,父权与逐渐成熟的年轻人的对立......

以上无不适用。

但在铺子看来,这部影片更多表现的,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相对于哈提兹母女,游牧一家总是显得欲壑难填。

牛,越多越好,蜂蜜,越多越好,甚至孩子,也是越多越好......

和商人一样,游牧家最看重的,是资源。

此外的一切,都不重要。

牛是生存资源,所以他们可以看到新生的是小公牛后,将它抛在一边不管不问;

蜂蜜是财产资源,所以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蜂蜜榨干后,去偷哈提兹藏在山里的蜂蜜;

孩子是未来资源,所以他们会以“一年一个孩子”为荣。

一切都是资源,资源越多越好......

可真的是越多越好吗?

不。

他们在追求所谓“资源”的同时,丢弃了太多更加值得珍惜的东西。

和谐的家庭、和善的友邻、父慈子孝的日常......

其实不妨,学学哈提兹的生活哲学。

虽然单调寂寞,却有一种怡然自得之乐。

家中小猫两三只,背着箩筐,出门就是太阳。

走路走了十几公里,迎着夕阳,抬眼就能看到金黄的蜂巢,闻到蜂蜜的甜香。

一边敬畏着大自然,一边享受着他的馈赠,永远也不用担心日子青黄不接,难以为继。

就像影片中经常说到的那句:

“我拿一半,给蜜蜂留一半。”

电影铺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weiw.com/jzqys/21459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