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文为作者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文:温州旅游体验师陈安生
图:温州旅游体验师林鸿麟(零碎伯伯)
冬日,暖阳。我们走进了瓯海泽雅纸山的水碓坑村。
这个以水碓命名的古村,到处充满着古意。站在村口,一眼望去,村落大部分被茂密的竹林遮掩着,时令虽已是冬天,竹叶仍然苍翠欲滴,一条碎石铺成的小路,延伸到村子里。路边是静静的小溪,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横跨在溪上,走过石拱桥,满眼便见遗留下来的古法造纸作坊和工具,一条烟囱高高耸立着,边上是一口口用来腌竹子的方形腌塘,腌塘旁水碓、纸槽排成一排,古村以独有的纸山风貌接待着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游人。
这是一个纸山文化历史印迹丰厚的村子,先民从清康熙年间迁入,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村落保护完整,村内保存着古民居建筑20多幢,还有手工造纸用的水碓,纸槽,腌塘等。6年,该村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9年入选中国景观村落,年列入重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
从村口往里走,便见一座名为“十二宫”的建筑,为瓯海区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建于清代的古宫,合院式木结构,二进五开关,建筑面积多平方米,进入宫中参观,古宫正厅前是木结构的戏台,四角立着圆木柱,木柱用圆鼓青石柱础承托着。正面还有两根撑柱辅撑住台面,下方用圆鼓青石柱础承托。戏台上,绘着“按图索骥”的场景,还有类似苏式彩画,以及各种精美的古书图案。“十二宫”是以前纸山纸农举行民俗祭祀仪式的场所,保存得比较完整,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和观赏价值。
欣赏过“十二宫”精美的图案后,我们进入了村子。村子里,一块块、一片片年深日久的卵石墙时时与我们插肩而过。在村间小路上漫步,我们感觉那苔藓斑驳、凸凹不平的石面坑缝处处遗留着纸的“香气”。
“纸山民俗文化专题展示馆”坐落在一座古老的大院屋里,面积约平方米,馆里陈列着造纸工具、纸农劳作工具、生活用品等多件实物及图片,全面展示着纸农的劳动、生活、“纸山”民俗风情及丰富的民间民俗文物,是纸山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纸山文化的缩影。在展馆里参观,可以了解纸农的一天、纸农的一年、纸农的一生,可以读懂千年纸山的灵魂所在,仿佛古老的水碓捣声依然节奏有声,纸槽里纸农捞纸的忙碌身影依旧,田野间金黄色的土纸依然醒目。
“意纸斋”艺术家工作室大院门外的石墙上,挂着醒目的牌子,牌子上列着王文生、季伟林、林剑峰、施晓杰、卓晓光5位著名艺术家的名字,室内的作品展示厅面积约平方米,陈列着5位艺术家捐赠的近60幅画作。画家们以个人专题画展的形式,将传统造纸的传承示范与书画结合起来展示给游客,给了人们一种维美的视觉享受。
顺着古村的石子路行走,我们不仅欣赏到遗留着的古法手工造纸工艺,还聆听了具有传奇色彩的红色故事。
这不,沿着村道往上,路旁竖立着一块“浙南游击纵队十三区队成立旧址”的石碑。水碓坑村党支部书记潘建峰,为我们介绍了浙南游击纵队十三区队成立的经过:
年,中共永嘉特委从瑞安县委抽调60多人,组成敌后武工队,到纸山和其他地区建立、巩固一批联络点。在水碓坑村建立了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年11月26日,浙南游击纵队第十三区队在联络站里召开成立大会。区队有队员46名,年7月,发展到人。浙南游击纵队第十三区队成立后,在青田温溪伏击战、柴皮追击战、黄垟歼灭战等战斗中连连获胜,从消灭小股敌人到整连整营消灭敌人。直到解放前夕,第十三区队被编入浙南游击纵队第二支队。
此时,我们一行站在这块有着红色印记的旧址上,虽然当年的房子在岁月冲刷下已经倒塌,但是,十三区队那一次次与敌人激烈战斗的情景,仿佛仍然出现在我们的身旁......
离开村庄时,潘建峰书记对我们说,近年来,瓯海区有关部门通过挖掘红色文化、纸山文化和村落保护性开发,将村里的古民居有效地利用起来,原本几近荒废的村落,已重现生机,开辟成了瓯海纸文化科普和旅游的新线路,像纸山客栈等旅游配套吃住一体的项目也进村了。
今天的水碓坑,已经走出一条靠“纸山文化”“红色文化”发展旅游经济的新路子,旅游与美丽乡村的结合正引领着这个百年古村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