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以四小成就中国食品名城

来源:中国经济报道新闻中心

中国经济报道5月16日漯河讯(屈伟林屈要林通讯员张继耀屈大鹏)漯河作为中国食品名城、全国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市,“食在漯河”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广大客商、美食达人的广泛共识。因为,“漯河食品”有特色、种类多,“食在漯河”能够让您吃出美味、吃出滋味。产品涵盖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数千个品种,有以双汇等为代表的肉类加工产业集群,以卫龙食品、南街村集团等为代表的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可口可乐、统一等为代表的饮料产业集群,以中大恒源、高旗生物等为代表的果蔬加工产业集群,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单品产量等均居全国第一。

漯河之所以成为中国食品名城,是以“小”博大的结果。

一是“小个子爆发大能量”

漯河人口少、面积小、经济体量小,在省内是个“小个子”。但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沙河、澧河赋予了漯河先天的水韵绿城底色,水、陆、铁立体交通体系构建起漯河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说文解字》、贾湖文化遗址等在璀璨夺目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独占一席之地,受降亭、赵伊坪故里等抗战纪念地传承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击侵略的红色基因,加之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小个子爆发出了大能量,“十三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突破亿元、提前一年实现比年翻一番,人均GDP超6万元,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全国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市、国家质量魅力城市等国家、省部级荣誉余项,成为全国唯一四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的省辖市,居民幸福感蝉联全省第一。

二是“小食品成就大产业”

自古以来,漯河就有“水旱码头”之称,漯河港最繁荣时期日装卸量可达吨,居全省港口之首。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漯河车站年客货总收入占京汉线的1/8,年漯河“祥盛魁”蛋厂(漯河罐头厂的前身)正式开设,漯河食品产业的发展“小荷才露尖尖角”,经过漫长的探索发展,肉制品、休闲食品、面制品等各类食品企业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如雨后春笋,不断茁壮成长壮大,特别是年以来,我们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要求,坚持“食品+”理念,打通食品产业和装备制造、造纸、医药、盐化工、物流、动物饲料等产业的关联环节,积极培育食品机械、食品包装、功能性保健性食品、绿色食品添加剂、食品物流、宠物食品等产业,用好产业链精准招商添增量、重点企业倍增工程扩存量、“个转企”“小升规”亿元企业培育壮集群、加快工业企业“三大改造”促转型、打造细分领域专业园区建载体、服务企业周例会优服务等“六个抓手”,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同时,围绕价值链提升,推动食品产业研发创新基地、产学研融合示范区建设,设立全国首家市长标准奖,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谋划建设检验检测产业园,深化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战略合作,与江南大学签署“1+N”战略合作协议,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围绕供应链打造,推行面制品生产企业、面粉加工企业、粮食仓储企业、小麦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农科院和小麦育种专家“五级订单”模式,着力打造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的供应链。通过近两年的积极探索和积累,食品产业在原有基础上实现重大突破,全市食品企业营业收入达到亿元,规上食品企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和税金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53%、66%、79%和81%,与食品产业有关的金融、物流、检验检测等要素融合贯通,产业之间链链相通、要素之间环环相扣的完整生态初具规模,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特殊时期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和立体检验,产业链供应链始终保持了较高稳定性,上下游企业迅速实现协同复工达产,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

三是“小切口提供大服务”

漯河始终秉承“城市与企业共生共荣”的理念,坚持从点滴做起,从企业发展的具体困难解决起,建立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城建交通工程、招商引资工作周例会制度,累计召开周例会次,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个。建立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机制,行政审批实行“一窗受理”“容缺受理”,企业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到64个工作日,实现了从项目策划、线索生成、宣传推介、对接洽谈、项目签约,到项目规划、审批、开工、达产等全生命周期高效服务。漯河是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创建城市和中国中部最佳投资城市,营商环境居全省前列,去年疫情爆发之初,漯河就密集召开周例会36次,逐企业、逐项目研究解决防疫物资、手续完善、原材料、物流、资金等阶段性问题;正月十五就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稳定经济增长的30条措施,推出21条措施全力稳岗惠企,持续紧盯重点企业复工和产业链协同复产、精准服务企业和个性问题解决、政策落地和银企对接、项目联审联批和施工进度、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积极应对疫情冲击,成为河南省率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率%的五个地市之一。市场主体逆势增长7.2%,密度全省第一。的企业在疫情冲击下非常给力,年,全市家亿元企业培育工程企业营收、利润、纳税分别增长11.8%、20.5%、10.9%。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为企业创造了成长壮大的沃土,也给漯河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家世界强、32家国内强、75家行业百强企业在漯河投资兴业,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长年居全省前列、增速去年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增长4.9%、税占比75.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双双超千亿元,增幅居全省第2、4位。

四是“小城市迎来大发展”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漯河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等国家、省战略机遇叠加,国际食品名城建设获省支持下,“创新策源地在长三角、产业化基地在漯河”“原始创新在长三角、应用创新在漯河”等创新发展全面起势,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坚实、信心更充足、路径更清晰、动力更强劲。“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产业发展体系,致力培育“1+8+N”漯河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国际食品名城建设,打造亿级以上的食品全产业链、0亿级以上的绿色食品全产业生态,强化食品产业在全省、全国的优势地位;培育液压科技、装配式建筑、高端化工、电力装备、精密制造、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现代家居等8个细分领域百亿级产业集群;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0大万亿级产业和10大千亿级战略新兴产业,培育N个在漯河集聚壮大、形成支撑的新兴产业,20个细分领域专业园区正在谋划建设,未来的漯河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京忠智库是从事公共政策研究、企业战略方针研究的学术联盟,旨在为公共政策、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解决方案和决策参考。京忠智库依托雄厚的专家、学者队伍和广泛的海内外交流平台,与各地政府、各领域企业和社会各领域组织形成战略合作,实现各级智库、科研团队与实体公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赋能社会经济、工业制造等基础产业的长足发展。京忠智库汇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百位国家元首,政界、商界、学术界的顶级精英领袖,以国际化的视野共建国内外高端社会圈层的顶级社交平台。京忠智库是汇聚二百多位各国前政要、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强精英的大型国际公共关系智库。

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简称各省市驻京机构协会)是由各省市人民政府驻京办(地市级驻京联络处)牵头组建,由各省市商协会、上市公司、强企业、央企国企、各大金融机构等联合发起,于年在北京正式注册成立。目前拥有近家各省市政府驻京办(联络处)会员或理事单位,多个各省市商协会团体会员(团体会员旗下企业约多万),拥有中国上市公司网、各省市上市公司俱乐部、各省市上市公司发展智库的主板上市公司1余家副会长单位或共享会员。致力于促进各省市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推动各省市县政府双招双引,助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成功走向资本市场。通过发挥独特而庞大的“各省市政府政企合作平台”资源优势,助力各省市县党委政府政企合作、精准招商、成功招商。

中国经济报道(简称中经网)是专注于以经济报道为中心的新闻资讯交互合作平台,也是全国首家以项目运营为主、媒企会联动发展的开放型融媒体综合服务平台。以“报道中国,影响世界!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企业发展”为办网宗旨,以主流经济报刊社为依托,整合0多家网络媒体,50多家海外媒体,为地方政府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推进和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推广、品牌建设提供资源整合、新闻媒体事务服务。为政、商、学、研、资等各界领袖的思想碰撞与尖峰对话提供优质平台,为各地区政府、工商企业搭建合作的桥梁,提高企业品牌形象,为招商引资、乡村振兴、形象展示与品牌传播提供最佳载体。

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的“智库+商会+媒体”——京忠智库、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中国经济报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weiw.com/jzqyf/215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