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类获得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记忆,靠口耳相传了解历史。从结绳到刻木,到图画,再到文字,有了文字符号才有了阅读的可能性,文字的发明拓宽了知识的传播方式。最初的阅读是为了进行辨认和习记,人们将各种认识成果形成文字符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人类行为,阅读伴随文字符号的产生出现,自人类文字符号出现阅读就已经客观存在。
阅读是一种从文字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王余光在《中国阅读文化史论》中认为阅读的概念包含以下四层含义:第一,阅读是人类的一种认识过程。人们通过阅读受到文本的影响,对于文本的不同解释也影响人们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第二,阅读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一种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的被人们接受的行为方式。第三,阅读是知识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图书流传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储存功能,为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提供条件。第四,阅读是人生的一部分。阅读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也更快乐,阅读是一种享受。王余光还认为,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倾向。阅读习惯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读者在一定时期的阅读行为趋向;二是在一定时期内读者对文本认识的普遍现象。所以,阅读习惯的形成与变化,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社会风尚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一、文本形态变迁与社会阅读
(一)中国古代文本载体变迁与社会阅读
在纸出现之前,我国有一两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将古代文字书写材料纵向排序为:甲骨、青铜器、石头、竹木和缣帛,其中甲骨文只是占卜的记录,而金文只是青铜器的铭文,它们都属于有固定用途的器物,所以无论甲骨还是金文都不能叫作“书”,不属于书的范畴,它们只是文字的载体,我国古代最早的专用文字书写材料一直是竹木简牍,约在春秋时期书籍才正式出现。
1.作为文字载体的甲骨与青铜器
甲骨是现存最早的文字载体,距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被刻在甲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商代晚期,王室、贵族和其他商人在龟甲、兽骨等材料上记录与占卜有关的文字。年秋,山东潍坊的古董商范寿轩带着一些沾满泥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到北京求销、求售与当时的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
甲骨文出现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周围发生的一切现象无法解释,自然界的风雨雷电、草木荣枯、水火灾异,以及人类社会中的生老病死都使人们充满恐惧。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他们的生活被超自然的外在力量所左右。为了平安生活,当时的人们频繁进行占卜活动,如祭祀、征伐、收成、疾病、人事等,都在甲骨文中有所反映。甲骨成为记录当时生活与沟通天人意识的载体。不同类型的鹿的头骨、肩胛骨和肋骨,羊、猪、马的肩胛骨,牛的头骨、肩胛骨、肱骨、肋骨等都被使用。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殷墟甲骨文将大量商人亲手书写和契刻的文字展现出来,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进入历史时代。
大约从周代后期开始,青铜器开始成为重要的文字载体。我国古代用铜锡合金铸造青铜器,一直沿用到西汉。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不同种类:礼器、乐器、兵器、食器以及其他日用器材,都是王室贵族的使用器皿。大型的钟、鼎是奴隶主统治者的“重器”,通常用于国家大典和祭祀活动。从商代中期以后,开始在器上铸刻纪念性铭文或徽号,以传后世子孙,周代的青铜器上出现歌功颂德的长篇铭文。
2.作为书写材料的竹简与缣帛
我国古代在使用缣帛和纸以前,广泛将竹木作为书写材料。上古时代只有少数官吏掌管文书档册,他们随时需要记载帝王言行和行政公务,用笔随手书写在竹木简牍上甚为方便。随着记录范围的扩大与记载事物的复杂,由使用单根的简札发展到使用较为宽大的方版。这种宽大的材料不仅能够书写较长的文章,还可以用作谱牒与绘图之用。随着文书资料的积累编纂成系统的著作,于是产生了最早的简册书籍。依据其用途与形制的不同,主要有:简、册、籍、簿、符、札、牒、牍、版、方、榜等称谓。
在简牍盛行的时期,由于简牍的携带不便与阅读困难,写在丝织品上的书籍开始出现。这种书写丝织品叫“帛”或“缣”,这种书叫作“帛书”或“缣书”,也称之为“素”。“帛”作为一般丝织品的称呼,最初见于甲骨文。先秦丝织品种类较多,可供书写的种类中,由生丝制成不经漂白的称为“素”,由生丝制成轻薄如纱的称为“绢”,用双丝织成色黄的是“缣”。缣帛容量大、体积小、轻柔、便于折叠与携带的特点弥补了竹木简牍笨重的缺点,但由于是丝织品,制造成本较高,非寻常人家能够制备的书写材料。
3.纸板书籍的正式出现与社会阅读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最早的纸是用丝质纤维制造,作为丝帛的副产品。由于蚕丝原料昂贵,这种纸的产量有限只能供给宫廷使用。桑麻替代蚕丝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是造纸的初步突破。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初),蔡伦和有关工匠在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以树皮、麻绳、破布等为材料,以沤、捣、抄一套工艺技术,对造纸技术进行改进。这一方法使造纸原料来源扩大,成本降低,为纸的普及使用创造了前提。在公元2世纪至3世纪,简牍与帛纸同时使用。魏晋以后纸质书才日益增多。东晋末年,桓玄在健康自立称楚帝,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一法令标志着简帛时代的结束。纸质书出现以后,人类知识与文明得以妥善保存、有效积累、以及迅速的传播。在此以前,由于书籍的制作比较复杂,书籍仅是在社会阶层的上层中流通,知识的传承主要采用师徒间口耳相传的方式。这一时期书籍的所有者主要是统治者与为统治者服务的少数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史官。但是纸张的普及与应用改变了这一状况,书籍大量出现,知识在更广范围的人群间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阅读虽尚难以普及,但藏书已经不再是贵族高官的专利,贫寒之家也可以藏书。《晋书·张华传》提到:华“少孤贫,自牧羊”,“博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晋书·皇甫谧传》记载:“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以著书为务。”梁代王僧孺同样出身贫寒,但是“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从社会观念的角度讲藏书已经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显示这段历史时期已经形成重视阅读的社会风气。
4.雕版印刷的应用与隋唐五代的图书需求
隋唐时期,正是人们对宗教经卷、农业历书、以及科举应试儒家经典需求激增的时期,推动了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造纸术、印章术、摹拓术和制墨术等是印刷技术产生的技术条件,这些条件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基本成熟,但是雕版印刷技术却是到了隋唐时期才逐渐应用于复制书籍,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