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古琴的制作过程使用材料

“斫”(音啄)是指用刀、斧砍的意思,斫琴,就是制作古琴,唐代之前弹琴的人一般都会自己制作琴,后来弹琴的人多了,便有了专业的斫琴师,多年来,古琴的制作工艺,基本相同,按照制作的先后顺序,一般可以分为,选材、造型、打磨、髹漆、上弦、试音的几个基本步骤。制作古琴的材料主要有以杉木为主做面板的木材,还有贝壳、灰胎、漆、绒扣、琴弦、琴穗等,制作工具主要有木锉刀、木凿、锯子、打磨纸、刷子、劈刀、刨刀、校音器等多种。《斫琴图》,描绘古代文人学士正在制作,音色优美,颇具魅力的古琴的场景,画中有14个人,或断板,或制弦,或试琴,或旁观指挥,还有几位侍者执扇捧场,《斫琴图》画面写实而生动,详细记载了当时斫琴的过程和方法,可见在魏晋时期,古琴的制作工艺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规范。琴的规制: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一头窄一头宽,最宽处约有6寸,一般厚约二寸。“长三尺六寸五是象征一年天。古琴上有13个用贝壳做的叫“徽”的圆点,就是音阶,它代表一年有12个月加1个闰月。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是琴的最高部分。‘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1.选材:古琴琴体由面板和底板合成,面板的材质对古琴声音的传导振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底板的材质对古琴的声音具有反射和振动的功能,两者一般要根据琴材的振动进行合理的搭配。古人在面板的选材上要求极严,有“击之如铜钟……或至虚中别有温润含和”之说,就是要求木材无疵瑕,且质地较松软。赵希鹄更指出:“盖面以取声,底以匮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一般来说桐树生长速度较快,材质松软,利于发声,所以琴面一般选用桐木或者杉木,而底面则采用相对紧实细腻的楸木、梓木、椿木等较硬的木材。也有用与面板同样材质的琴,被称为“纯阳琴”。并不是所有的杉木、桐木、梓木都可以用来做琴的。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曾提出:“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选良才用一生,五百年有正音,越古老的木头越容易振动。面板还要选择纹理顺直,年轮比较顺、间隔距离比较均的,这样古琴的声音会好很多。此外,木材近地音易浊,不清亮、不脆,而靠木梢则音易飘,因此取中段最好,也最贵重。唐代斫琴大师雷威为了制作古琴,经常冒着酷暑炎热到深山老林里面去寻找好的材料。他凭听觉来选材,树木被风吹得发响,可以从响声中找到好的木料,木材紧实则声音浑厚,木材疏松,则声音清脆。若是刚伐下来的木头,就不能直接用来做琴,需要经过无数遍水的浸泡和火的烘烤,而后再静置几年,等到木性稳定,才可以用来制琴。即便是几百年的旧木,在做成琴材毛胚后还得搁置一段时间,待木性稳定后才能继续往下做。2.造型制作:先看木质的纹理,定好琴头琴尾。然后制作轮廓,描龙池、绘凤沼、定型,在板材上画出琴体形状,要求形体合适、线条流畅。画出了岳山、琴徽的各处、龙池、凤沼等的位置,接着用斧子、刨刀刨出一个有弧度的古琴面板形状。制作琴面第一讲究的就是匀称。古琴的头、颈、肩、腰、尾的比例要规范,低头适当,整体协调、匀称,比较符合古代对于形制的基本要求,古琴可以挂起来反复看,如果觉得有点怪异,那么就是琴外部尺寸比例不是很协调。琴面做好以后就要开始调音纠正误差。主要是形制和面板曲率。古琴造型取自“天圆地方”,即底板平直,面板圆拱。焦尾处“间不容纸”,而四徽至琴头处,则须明显“低头”。而古琴面板曲率具有丰富的动态变化,在古琴制作中,对面板曲率之合理性、平整性均有极高要求。3.挖腹槽:然后掏内腔。腹槽结构决定了出音的优劣,而槽腹的厚薄却只能依靠经验、靠耳朵,下刀需要十分的谨慎。安装天地柱和纳音。在调好的地方安装天柱地柱,镶上纳音,这个过程要配合试音以防在安装的时候声音出现偏差。4.合琴:将古琴的面板和底板通过用生漆粘合而结合在一起,合成琴胚。琴胚制作出来难免会有结疤与裂缝,先用腻子进行找平,在打磨完毕以后用绳子均匀紧密的捆扎琴胚,防止琴胚开裂,待底板完全粘合,就构成了可以发音的共鸣箱。合板上过第一遍漆以后,静置2个多月,等它阴干。5.上灰胎:灰胎多采用鹿角霜、八宝灰、瓦灰。购买古琴时灰胎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灰胎以鹿角霜和八宝灰为最好,其次为瓦灰。使用瓦灰弹一两年可能就会被弹透,露出琴木。现在低价低质琴基本采用瓦灰,甚至连灰胎工序都不做。现在以鹿角灰为例,使用鹿角与调漆制成漆胚,然后均匀的抹到琴胚上。鹿角霜上到琴胚上可以使琴体变得坚固耐磨。用筛子把鹿角霜分别筛成粗、中、细三种规格,不同粗细规格的鹿角霜和大漆混合成粗灰、中灰、细灰。首先上粗灰,之后阴干。再打磨,局部补灰之后再阴干,再打磨。粗灰完成后依次上中灰及两遍细灰。步骤跟粗灰类似,且每道工序均须反复阴干、打磨、补灰。由于底漆和灰胎的干燥期都比较长,刮一遍灰胎要干燥10天左右才能达到一种表干状态。灰胎刮好后,然后还需细细打磨,打磨掉杂质。6.上徽位:徽位的功能在于作为泛音位置的标识,同时也为按弦取音提供了准确的音位位置。徽位的安设,是根据全弦长(指岳山至龙龈两个架弦点之间的有效弦长)分段震动的道理排定的。徽位一共有十三枚,总体弦长的二分之一处定位为第七徽,然后从前岳山方向开始,八分之一为一徽,六分之一为二徽,五分之一为三徽,三分之一为四徽,四分之一为五徽,五分之二为六徽。一般先定中间七徽的位置,然后依次向两边排列。在徽位上先做好调试,可以用油漆调合比较细腻的腻子擦一遍琴身,一来可以将粗糙的毛孔闭塞,同时也可以将徽位位置进行调整。这个过程叫做“收光”。徽的取材有金、银、玉、瓷、石决明、蚌、塑料,目前以蚌居多。7.髹漆:将事先已经准备好调好的黑色不透明大漆均匀的抹于琴体,阴干后打磨。等漆干了以后使用极细的砂纸带水打磨,这个过程称作”推光“。推光过后琴体细致光滑,有很强的质感。大漆对古琴起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了木质。那些年代久远的古琴能很好的留存至今,大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古琴髹漆以大漆(生漆)、化学漆、合成大漆,以及瓦灰、八宝灰、鹿角霜等相互搭配。传统大漆漆质坚韧光滑、温润有质感,合成大漆漆质光滑、丰润、流平性佳,两者仔细看都能发现擦漆后留下的细微痕迹。化学漆光亮度大、漆脆、光滑、微微有籽粒。化学漆很好辨别,而合成大漆和传统大漆则比较难通过视觉来直接辨别。品质较佳的古琴会以传统大漆(生漆)与鹿角霜搭配,对振动的抑制和传导具有重要作用。8.檫漆:首先刷一层透明大漆,阴干后打磨。然后反复进行“擦青”、阴干、打磨工序3-5次。擦青次数越多,漆面越光亮。若不擦青,刷完透明大漆直接推光的,则为亮光漆面。刷完大漆先打磨再推光的,则为哑光漆面。使用老棉胎擦拭琴面,数遍即可,放置于阴凉处让其干起来,到这时候一张古琴的制作就算是基本完成了,这时候最后一步安装调弦就可以使用了。9.推光:用人手、棉团、真丝团或头发团蘸取生植物油推擦琴面10-20遍。反复摩挲,直至琴面光洁细腻。10.安装配件:安装雁足、上弦,完成七弦琴弹奏的必备工序。岳山、承露、轸池、冠角、龈托、龙龈多数采用紫檀木、老红木、花梨木等材质。琴轸、雁足有石化石、象牙、紫檀木等。一般制作古琴的时间是比较长的,选材以后制作造型,木胎做好,这个时间算是比较短,大概一个星期到十天就能够完成,但是灰胎的干燥时间比较长,一遍灰胎要在窨房里干燥一个星期左右,但是古琴从初灰到中灰到细灰,一直到最后要堵一些小孔的鹿角灰,大概要20多遍,二十多遍下来时间就非常长了,然后还要在窨房里达到裱干的状态,再在自然风干的状态下还要几个月的时间,之后才能做打磨,最后才能上漆,上漆又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每遍漆都要打磨,然后擦漆推光,最后才能够完成,所以说一张琴的制作大概需要两年多的时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weiw.com/jzqyf/2148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