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灸三伏针预约开始啦

三伏灸

三伏灸,祖国医学的瑰宝,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在三伏天施艾灸是夏季扶阳必不可少的养生方法。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

三伏天月属午、未,为一年中阳气最旺盛时期,人体腠理疏松,孔穴大开,经络气血循环迅速,有利于药物及灸火的渗透吸收。而庚日又和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阳,驱除体内寒伏之邪最佳时机。艾火是纯阳之火,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调动阳气,畅通全身经络气血功效。

作用原理

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一年中阳气最旺之时,对特定经穴进行温热刺激,深入体表升发阳气,驱使体内风寒、湿邪外出,能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伏邪,避免冬季发病。并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是目前难治之症,病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且易反复发作,正气虚时易诱发,所以,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在三伏天采用三伏灸疗法,就可以起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治疗作用。

隔姜灸

生姜辛温,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

适用于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感冒、风寒湿痹。肠胃症候和虚弱病证,呕吐、泄泻、脘腹隐痛、痛经、遗精、阳痿、早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关节酸痛、不孕症等。

隔盐灸

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

本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多用于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

隔蒜灸

属于艾炷灸之间接灸的一种,主要用治痈疽肿痛之症。具有拔毒、消肿、定痛的作用。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

多用于痈、疽、疮、疖、疣及腹中积块等。1.肺结核2.急性淋巴管炎(红丝疔)3.寻常疣4.疖5.急性乳腺炎。

隔附子灸

此法的应用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载"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着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以诸痈肿牢坚。"

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之功,适宜治疗阳痿、早泄、遗精及疮疡久溃不敛、指端麻木等病证。近年来又用以治疗痛经、桥本氏甲状腺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1.痛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颈椎病,膝关节疼痛,脚踝酸痛,骨质增生等痛症。

2.痹症:风寒湿痹(行痹,痛痹,着痹),痰瘀痹阻,肌肤麻木不仁等。

3.胃痛胃胀,小腹冷痛,带状疱疹等。

4.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初伏灸:年7月16日(阴历五月二十六)

中伏灸:年7月26日(阴历六月初六)

末伏灸:年8月15日(阴历六月二十六)

就诊地点: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4楼针灸推拿科

咨询电话-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等,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由《黄帝内经》“九针”中的“大针”发展而来。

中医认为,寒痹是由于风寒湿邪郁闭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症”范畴。因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即需温经、活络、散塞,火针刺治,借助于火力,能祛寒扶正,温而散寒,使寒散脉通,则痹可除。三伏天为至阳,火针更能温通经络、散寒止痛,三伏天以火针治疗为冬病夏治之法,有预防、治疗双重功效,即可达到“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更易改变“阳气少,阴气多”的病理状况,故能达治疗之目的。

火针的作用为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可以治疗虚寒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胃下垂、胃冷痛、虚寒泄泻、痢疾、阳痿、风疹、月经不调、痛经、小儿疳积及扁平疣等。患有虚寒性疾病的老人可以在伏天选择用火针疗法治疗,效果更好。

初伏针:年7月16日(阴历五月二十六)

中伏针:年7月26日(阴历六月初六)

末伏针:年8月15日(阴历六月二十六)

就诊地点: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4楼针灸推拿科

咨询电话-

来源:医院

往期回顾

?费县新闻(7月11日一周要闻)

?费县县直机关“十佳担当作为好党员”颁奖典礼?1.1亿,“贷”动费县文旅产业发展!

?春风十里只为等你

今天,费县援鄂医疗队英雄凯旋!!(附直播链接)

?最美企业篇:沂蒙小调特色食品有限公司

费县之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weiw.com/jzqyf/2144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