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200年后纸才普及,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许多中外著作中以东汉年蔡伦为造纸术的发明者,然而在蔡伦之前的史料记载中,我们便能发现“纸”的踪迹。《后汉书·贾逵传》说,公元76年汉章帝令贾逵选二十人教以《左氏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又如《三辅旧事》上曾说: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教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

早在西汉,劳动人民用漂絮法从残次的茧中制取丝绵。每次漂絮,篾席上就会留下一些残絮,久而久之,残絮越积越多便形成一层纤维薄片,晾干之后,可用于书写。这应该是最早的纸张了,称之为方絮,但因为只是丝绵工艺的副产品,产量低得可怜。

所以说造纸术的起源在西汉,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蔡伦在此基础上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形成了原料分离、打浆、抄造、干燥的工艺流程。公元2世纪,竹简、缣帛都常用于书写,造纸术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演进,直到公元4世纪,纸才逐渐取代了它们的地位。

六朝时期,造纸术经过一系列的进化,终于造出细薄洁白、表面光滑、结构紧凑的纸张。西晋傅咸《纸赋》曰:“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己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

原料进化

六朝时期,南方各地除了用麻为造纸原料之外,还积极开发了多种韧皮纤维材料,如桑皮、楮皮、藤皮。将桑树枝条的嫩皮剥下,沤制蒸煮可制成纸张。魏晋以来,南方以桑养蚕事业逐渐兴盛,所以桑皮供应无忧。楮皮即构树皮,比桑皮纸要早一些,称为楮纸。浙江曹娥江上游剡溪生产的藤纸也名噪一时,那里盛产青藤、紫藤等藤本植物,非常适合造纸,《博物志》云:“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故即名纸为剡藤。“此外,当时还有艺术纸“苔纸”,在纸浆中加入鲜水苔,造出的纸会有青绿色的纹理,美观雅致。

工艺进化

当时的造纸作坊中,沤制脱酸、青捣、漂洗、打浆、捞纸工序更加完善,并引入新设备新技术。

青捣和漂洗不止进行一遍,并以脚控杵臼代替手动,打浆力度明显提升;工匠还将植物淀粉渗入纸浆中,提高纸的强度。抄纸技术采用了新设备,由活动帘床替代固定帘床,一台抄纸器可连续抄出千万张纸。表面涂布技术。涂布技术是将白色矿物细粉,用淀粉糊或黏胶刷在纸面上,再进行磨光,增加纸的洁白度、平滑度,减少透光,提高吸墨性。年新疆出土的东晋写本《三国志.吴志》残卷经检验确定已经采用了表面涂布技术,比欧洲早了多年。染色技术也取得进步,以黄柏为主要原料给纸张染色,称黄麻纸,既美观又可以杀虫防蛀。

纸是知识和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造纸术经过我国劳动人民的不断创造和改进,提高完善了纸的量产能力和实用性,从而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weiw.com/jzqqz/21510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