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我国著名的史书,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大家可能对《资治通鉴》的一些故事很熟悉,甚至对《资治通鉴》的名字来源的故事亦能耳熟能详,但是你知道吗?《资治通鉴》的手稿是用废纸写的......
按理说,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是得到皇帝支持的,自然是不差钱的,可是司马光为什么要这么“抠门”呢?这就要从宋代的纸张利用的历史渊源说起了。从宋朝的纸张利用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窥见宋人环保节约的意识。
《资治通鉴》残存手稿宋代文化昌盛,造纸业和印刷业都比较发达,还出现了活字印刷这样令人自豪的发明,尽管如此,宋人对于废纸是想尽一切办法加以利用,丝毫不浪费。据历史学家考证,我国宋代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废纸重复利用的朝代,不仅民间废止利用意识很强,官方也不遗余力地推行废止重复利用的政策,不得不说环保意识领先全球啊!
宋人形成珍惜纸张,废止重复利用的好习惯,主要是因为宋朝的纸张其实也不便宜。虽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纸的种类,质量还是数量都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用于书写的纸张仍然不便宜,宋人想尽办法重复利用纸张,降低用纸成本。
古代造纸术有的人,把没有写过的空白纸张剪下来,装订成一轴,打理平整,自用或送予他人当作礼物。宋人叶釐的《爱日斋丛抄》卷二载:“王沂公以简纸数轴送人,皆他人书简后截下纸。晏元献公凡书简首尾空纸,皆手剪熨,置几案,以备用。”这里说到的王沂公就是王曾,他状元及第入仕后,官至宰相,封沂国公。晏元献即晏殊,亦官至宰相。二人身居高位,官至宰相,不可能穷困潦倒,不会连购买纸张的钱都没有,能如此珍惜纸张,实在令人敬佩。
古法造纸术不仅裁下没有用过没有写过的空白纸张继续利用,很多人连用过的纸张都不放过,就算白纸写过了一面,另一面也要好好利用。清代藏书家黄丕烈在其《士礼居藏书题跋续编》中,对宋版《芦川词》所写的题跋:“宋本每页纸背大半有字迹,盖宋时废纸多值钱也。此词用废纸刷印,审是册籍,偶阅之,知是宋时收粮档案,故有更几石、需几石,下注秀才进士官户等字,又有县丞提举乡司等字,户籍官衔可考见”。他收藏了一本宋代的《葫芦词》,发现这本《葫芦词》有点不同寻常,翻着翻着发现还有“意外收获”,自己收藏的《葫芦词》竟然是用宋朝收粮食的档案印刷的,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什么时候收了多少粮食,连户籍官衔都可以看见。这并不是孤例,其他例子也不少。可见宋人真的很实诚。
古代造纸这还不算什么,毕竟这些纸张都还可以直接写直接印刷,问题不大,但是对于司马光来说,这些都是小意思了,他主编的资治通鉴的手稿,也是用废纸写的,只不过他的废纸比较有特色,先用淡墨将原来的字迹涂掉,晾干后再写成书稿。据说司马光为了写好《资治通鉴》,手稿堆了满满两屋子,也就是说两屋子的废纸......不过司马光从哪里找这么多废纸的呢?这就不得而知了。司马光的废纸利用方式有点像小学生先用涂改液把字迹改掉,晾干后继续写的方式。虽然被改掉的字迹还是模糊可见,但是对于手稿而言,已经足够了。
司马光画像除此之外,宋朝也开始利用废纸制造再生纸,当然这些用于制造再生纸的废纸一般都是无法直接或间接利用了,只能回收重造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写得更明白,《天工开物·造竹纸》写道:“一时书文贵重,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显然这里说的还魂纸就是再生纸。
各种各样的废纸再利用的方式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也不得不感叹宋人为了节约纸张,费劲了心思。宋人之节约,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今人,是否也需要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节约意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