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给大家分享了体检指标中的“胆红素”,它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今天我们想与你分享的是另一个重要指标“白细胞”。它是一个很大众化的话题,医院看病经常会做化验检查,而最常做的是血常规检查,医生会参考白细胞计数给予相应的诊断,一般情况下,它会是炎症的表象。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它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什么是炎症?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分析炎症。
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炎症反应中的某些利于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方向转化而成为对机体有害的因素。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
Q:炎症的原因
A:任何能够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成为炎症的原因,即致炎因子。
致炎因子的种类:
免疫反应(变态反应):当机体免疫反应状态异常时,可引起不适当或过度的免疫反应,造成组织和细胞损伤而导致炎症。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最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超敏反应:I型变态反应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II型变态反应如抗基底膜性肾小球肾炎,III型变态反应如免疫复合物沉着所致的肾小球肾炎,IV型变态反应如结核、伤寒等;另外,还有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寄生虫、螺旋体等。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和内毒素可以直接损伤组织;病毒在被感染的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坏死;某些具有抗原性的病原体感染后通过诱发的免疫反应而损伤组织。坏死组织:缺血或缺氧等原因可引起组织坏死,组织坏死是潜在的致炎因子。物理性因子:高热、低温、放射性物、紫外线……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及松节油、芥子气等。内源性毒性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及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堆积于体内的代谢产物。如尿素等。机械性因子: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异物,如各种金属、木材碎屑、尘埃颗粒、及手术缝线等,由于其抗原性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病原体感染,又是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
在炎症过程中,以血管系统为中心的一系列局部反应局限并消除损伤因子,同时也促进受损组织的愈合。液体的渗出可稀释毒素,吞噬搬运坏死组织以利于再生和修复,使致病因子局限在炎症部位而不蔓延全身。因此,炎症是以防御为主的天然的局部反应,一般而论,是对机体有利的。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炎症反应,细菌感染就无法控制,损伤永远也不能愈合,对机体可以造成严重的危害。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炎症又是潜在有害的。炎症反应是一些疾病的发病基础,如严重的超敏反应炎症过于剧烈时可以威胁病人的生命。例如:
免疫风暴
本次新冠疫情治疗过程中,就出现了“免疫风暴”(又称细胞因子风暴)。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致命的不正常免疫状态。正常免疫状态下,免疫系统处于受控状态,不会伤害人体自身。而在免疫风暴的状态下,免疫系统被激活到极限程度或者失去控制,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和化学介质。在杀伤病原体的同时,对宿主自身也造成了免疫破坏(极端的免疫攻击)。
癌症
近年来,研究结果证实,多种慢性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慢性胆囊炎与胆囊癌、肝炎与肝细胞癌、炎症性肠病与结直肠癌等。
急性炎症反应通常是有益的,尤其是在微生物感染和组织损伤应答中。一个调控良好的免疫系统可以抑制肿瘤的产生。但是,慢性炎症是有害的,通常可以促进细胞癌变、促进血管生成、改变基因状态和促进细胞增殖等方面。炎症可以改变癌基因和抑制癌基因(包括蛋白质编码基因和非编码小分子RNA基因)的表达和转化,以促进细胞向恶性转变。